冷兵器時代,戰爭中大將親自衝鋒陷陣,在戰場上戰死的多不多?
冷兵器時代,衝鋒陷陣的大將其實死的不多!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一員大將虎將又怎能麼樣?還不照樣是凡胎俗體,照樣是會被刀箭所傷,又不是刀槍不入的神仙!
下面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1. 項羽
垓下之戰敗後,項羽率部八百餘人突圍,漢將灌嬰帶五千騎兵緊追不捨。
項羽到達東城的時候,只剩二十八騎。
項羽自度不得脱身,跟部將説:“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語畢,將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四向。此時數千漢軍已重重包圍上來。項羽跟部將説:“吾為公取彼一將。”大吼著從山上殺下,漢軍望風披靡,如入無人之境,項羽當場斬殺漢軍一將。
漢軍再包圍上來。項羽衝上前,再斬殺漢一都尉,又殺數十百人,再聚集部隊,只損失了兩名騎兵。項羽問部將:“何如?”部將皆拜服嘆曰:“如大王言。”
但漢軍越來越多,項羽走投無路,自殺而死。
2. 种師道
宋朝名將种師中出師去解太原之圍。但途中遭金軍襲擊,五戰三勝,但因友軍未能趕來會合,再加上宋軍糧絕,逃亡不斷,以致陷入金軍重圍,种師中身被四創,力戰而亡。
趙括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被秦軍包圍。期間他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后,趙軍糧盡,為了不餓死,趙括下令再次突圍,結果在突圍時被秦軍伏弩射殺,
4. 冉閔
352年,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進攻冉閔。
冉閔十戰十勝。後來中計陷入鮮卑騎兵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但不料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只好步行,結果被趕上的前燕兵生擒。後被處死。
5. 哥舒翰
安史之亂時,哥舒翰鎮守潼關,見叛軍強悍,想才去防守戰術,但被唐玄宗強令出擊。哥舒翰被迫出擊,結果被戰敗被俘,後來被殺。
從以上幾個大將的事例可以看出,這些人要麼當場被殺,要麼被俘後被殺(其實當場也會被殺,僅僅是因為他們十大將,敵軍要捉活的回去請賞),所以説“戰爭中大將親自衝鋒陷陣,為何在戰場上戰死的不多?”怎麼可能?
當然,題主如果説“戰爭中大將親自衝鋒陷陣,為何在戰場上戰死的不多?”如果這個不多,指的是比例的話,那倒是。因為將軍死亡部隊就失去了靈魂。
因為既然是大將,他的周圍必然會有親兵層層保護,敵人一般不容易一上來就是殺了大將,只有先突破親兵的保護,才能殺死大將。
但大將一看親兵擋不住了,自然拍馬溜之大吉,被殺的比率就小很多了。
我們就拿明末來舉例説明。
明朝末年,邊關大將剋扣軍餉,導致大軍糧餉欠缺,軍械不修,戰鬥力極差,因此多打敗仗。
但大將卻把貪污來的軍餉拿出一部分來分給少數親兵,這部分親兵在當時叫“家丁”或者“義子”。
這些家丁都是孔武有力之人,平日裏待遇優厚,對主人忠心耿耿。上了戰場,他們的馬匹、武器裝備都是最好的。
如果戰場形勢好,就趁勢衝殺;如果形勢不妙,就掩護主人撤退,在後面抵擋追兵。
所以,即使大將親自率軍衝鋒,死亡率也是很低的。
下面一個故事,可以説明當時明朝邊將家丁的戰鬥力。
明朝天啓年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領兵外出巡邏,結果被清兵圍困。
年僅十五歲的吳三桂曾率領二十餘名家丁從八旗大軍中將父親吳襄救出,贏得了“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
由此可見這二十名家丁強悍的戰鬥力和耿耿忠心。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就像一個普通業務員和一位業務經理同時出去跑客户一樣,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經理成績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為啥呢?因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對資源的調配權限天差地別,自然會帶來不同的回報。
古人打仗也是這樣,那時確實很有很多身先士卒、親自衝鋒陷陣的武將,但他們個人作戰技術更強、裝備更好、人員配置更優,並且還擁有不同程度的主導權,自然戰損率低得多。
感謝大家評論指正。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