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設“新奇課程”,貴精不貴多

“愛情觀”養成課、海島野外求生訓練課、遊戲課……當下,不少大學根據學生的需要開發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課程,戀愛、社交、桌遊等紛紛走進大學課堂,有些受到學生的追捧,也有些讓大家覺得“奇葩”和“另類”。

大學是否應該開設“新奇課程”?學生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課程的?實際上,大學“新奇課程”並不是這兩年才冒出來的新事物。2000年,廣州大學推出“生死課”,用寫遺書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死亡;2012年,中山大學的校本選修課程“哈利•波特與遺傳學”在網絡走紅;2012年,廈門大學借鑑美國大學課堂,引進“爬樹課”……根據一份調查,81.1%的受訪者聽説過高校中戀愛、桌遊等“新奇課程”,71.1%的受訪者認為高校在開設“新奇課程”時要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和目標。

看上去“奇奇怪怪”的課程並不是高校不務正業的突發奇想。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不僅着眼於傳授學生賴以謀生的一技之長,同樣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也正因為此,通識教育始終是高校課堂的重要內容。在夯實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需求,開設有特色的“新奇課程”,本就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

“新奇課程”的走紅,體現了當代年輕人興趣愛好的豐富多元,也反映出高校辦學思維的開放和與時俱進。對於這類課程,公眾也不妨持開放寬容的態度,靜觀其效。

只不過,從學校的角度來説,課程設置始終是一項嚴謹而專業的工作,不能一時興起地開設了一門課程,卻沒有足夠的師資支撐和紮實的內容輸出。隨意開設的課程即使能譁眾取寵於一時,最終也會淪為濫竽充數的“水課”。“水課”既浪費了高校資源,也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無論是學習爬樹也好、研究桌遊也好,師有所專,學有所得,都是一門課存在的基本前提。事實上,要上好一門“新奇課程”並不容易。因為“新”就意味着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需要從頭開始摸索設計課程。此前,多所高校先後開設與戀愛相關的課程,屢屢引起媒體注意。但是,真正能讓學生喜愛並有所收穫的並不多。不久前,武漢大學的“戀愛心理學”爆火,聽課同學太多,教室內擠不下,有的學生在教室外爬窗聽課,更有學生自帶板凳翻窗進入教室。原因就在於,課程並不是簡單的“談談戀愛”聊聊天。任課老師喻豐是心理學系教授,具有紮實的學術能力,同時又對課程進行了精心設計,聯繫當前熱議的PUA等現象,深入淺出地講授了與戀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既有理論深度又有現實意義,這樣的課程自然受到學生歡迎,也是值得點讚的“新奇課程”。

總而言之,大學開設課程可以新奇但不能獵奇。必須從對學生的意義和學校自身的教學能力出發,精心設計課程,而不是盲目跟風。“新奇”的背後,仍應該是嚴謹和專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0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開設“新奇課程”,貴精不貴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