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11歲出家,西行求法,死後屍骨被分三塊
可以説我們對唐僧的印象都是因為《西遊記》的描述,而歷史上就有着唐僧的原型唐玄奘,歷史上的他可以説與小説裏的唐僧相差甚遠。唐玄奘天資聰慧、求知真切,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來到西方求取真經。玄奘在異國他鄉遊學整整18年的時間,他的學識修養和個人品德備受好評與稱讚,他所做出的貢獻可以説是深遠的。
唐玄奘於公元602年出生在河南洛陽,當時他的名字叫做陳禕,是他父親陳惠的第四個孩子。他的父親雖然早年在為官之路上並沒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其忠誠廉潔的人品卻是備受稱讚,以至於後來深深影響了他這個四兒子。
11歲的時候,陳禕得到大理寺卿的允准,正式剃度出家,而他玄奘的名號也是在這時得來的,與長捷法師一起度過了學習的六年時光。這期間他不但熟讀了各種經典書籍,而且還向年長的大師請教,天資聰慧的他學識與眼界也變得更加先進和開闊起來。
後來因為戰亂的原因,玄奘開始輾轉各地,開始在各地講學。一路上他遍訪了許多的名師,各種學派的知識他也極為精通,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從當年一個稚嫩的青年成長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的法師。
不過在他遊學的過程中他也漸漸發現了許多新的東西,那就是存在着眾多的學派,各種體系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很多疑問都爭論地非常激烈,但是一直都沒有着最後令人滿意的結果。後來他也發現了原因所在,根源在於就是經書的翻譯,翻譯的程度改變了原有的深意和理解,也就使得歧義越來越多,自然很多的矛盾就難以得到解決。
在這樣的情況下,玄奘決定獨自前往印度求取真經。於是他上表朝廷,希望唐太宗能夠批准他的西行之路。不過當時的唐太宗並沒有立即同意,因為當時社會主流還是推崇儒學,加上西行印度路途遙遠、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交流的障礙,註定要忍受更多的苦難。
但玄奘去意已決,決心已定的他自然不會改變,於是他一個人還是選擇悄然踏上了西行之路。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整整十八年之久。
26歲的玄奘從長安啓程,走出玉門關,途徑了哈密、吐魯番等地,足跡遍及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乃至巴基斯坦,最終在31歲那年抵達了印度。秉承着一顆虔誠之心的玄奘,每到一處必然會與當地的僧人交談,並且還會到寺廟和佛塔祭拜。
到了那爛陀寺的時候,玄奘也開始了自己的求學時光,五年的時間裏,他潛心研習佛法,並且涉及到了各種各樣的門派學説,使得他的佛法學識大有進步,被評為“三藏十德”。
不過玄奘並沒有僅僅滿足於這些,後來他還在印度和克什米爾等地訪問,將各種各樣如數家珍的典籍研究透徹,甚至還參加很多的佛學辯論和講經,玄奘會將自己所聽所見的記錄下來,著經立論以便解決各門派之間的學説矛盾。
玄奘在異國的遊學經歷大放光彩,也使得當地的很多人對他的名氣感到佩服。不單單是國王將他奉為座上賓,就連當時有名的戒日王都對玄奘禮待有加,還親自為他召開了一次盛大的佛學辯論會,參與的人數達五千之多,其中就有着十八位國王列席。
至於主角便是玄奘本人,他出色的學識和出彩的辯論引來現場眾人的深深折服,那場面猶如《三國演義》裏的舌戰羣儒一般,所向披靡,讓對手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這次大會也正式將玄奘的名號傳播得更加廣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後在經歷了戒日王75日的無遮大會後,玄奘便開始着手,踏上回國的旅程。
回國後的玄奘,受到了皇帝盛大的歡迎儀式。而玄奘也開始專心於佛法的傳頌和講學,他在弟子的幫助下將一路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編著成為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內容涉及到了文化、風土、政治以及地理等等,給現代的考古留下了具有意義的考察價值,而這部著作也是小説《西遊記》一部分寫作素材的來源。
除了《大唐西域記》,玄奘還將帶回的大量的舍利、佛像等等供奉在當地的寺院裏面,加上他最為看重的足足657部的佛經。他與弟子們一起將這些著作進行合理地翻譯與編制,共計翻譯出1500萬字的經文,並且沒有因為任何的繁瑣和枯燥而做任何的刪減。
而這些譯文也傳播到了各個地方,乃至朝鮮、日本,這些經文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玄奘的毅力與成就可以説是無與倫比、無人能及的。
在公元664年的時候,玄奘去世,他的遺骸被安置在當地的大雁塔裏,後來被遷往了南京的紫閣寺。五代十國的時候,由於戰亂紛飛與局勢的動盪,玄奘的遺骨再次被緊急移出遷移到了天禧寺。到了清末時期,遺骨被日軍意外發現,在愛國人士們的爭取與抗議下,險些被運往日本。
後來他們將遺骨分為三部分,分別供奉在北京等三個地方。玄奘的一生學識廣博,毅力堅毅,他不受權位的誘惑,一心只為理想和信仰而付出。
歷史不會讓他的精神和影響受到磨滅,他的人生猶如一朵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綻放着自己的光芒,寫下了光輝的人生成就,這些事蹟也將影響着後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