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碩“退場”,考研黨慌了麼?
壓減學碩規模
提高專碩比例
圖/圖蟲創意
距離2022年考研,倒計時一個月時間,考研黨正在摩拳擦掌。
不過,對考研黨而言,比較“金貴”的學術碩士,名額正逐年縮減。一個月後等待他們的,大多數是專業碩士。
曾有人言,專碩就不要説自己是研究生了,研究生羣體有一條涇渭分明的鄙視鏈。
準備打一場翻身仗的考研黨們,逆襲無望了嗎?
趨勢
壓減學碩規模、提高專碩比例,不只是改變碩士研究生結構。
離考研的日子越來越近,討論名校學碩停招的聲音越發熱烈。近年來,多所985名校停招部分學術學位碩士,取消學碩統考。
2022年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將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成為今年考研圈的一則重磅消息。據公開資料,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前身經濟系、經濟研究所,於1949年招收的90名研究生,是新中國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20年就發佈通知稱,2021年起取消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項目招生。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2020年改為招收15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將擴招名額大部分落實在專碩的招生上,是近年來不少名校針對本校招生計劃進行的調整方向。2020年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碩與學碩招生人數,就已基本持平。
壓減學碩規模、提高專碩比例,其實是當下高校明顯的大趨勢。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到2025年將專碩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學碩經過前些年的持續發展,學生數量已基本飽和,而專碩人才國家大量需要。國家調整碩士結構,順應經濟科技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應該説必要且及時。
總體而言,國家做出壓減學碩、提高專碩的人才結構戰略調整,自有其內在邏輯。就學生個體來説,應考慮個人的理想和目標、興趣和愛好、優勢和特長等,審時度勢,做出適當調整。
據悉,壓減學碩規模、提高專碩比例,在歐美高校已經實施多年。到2013年,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授予量已達授予研究生總量的60%以上,英國每年授予的課程性專業學位研究生佔授予研究生總數的75%左右。
我國則從2009年起開始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到2017年專碩招生人數首次超過學碩,成為研究生教育的主體。
就業
慶幸的是,大多數人考研的目的,在於提高就業競爭力,而專碩主要面向就業。
由於近兩年就業壓力大,社會整體就業門檻提高,追求高學歷的就業敲門磚,就成了多數大學生的考研動力。研究生報考人數也在持續增加,從2016年的177萬人增至2021年的377萬人。
研究生擴招,緩解了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壓力。2020年研究生擴招18.9萬人,即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是相同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培養定位不同,學術碩士是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定位,專業碩士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
樊秀娣指出,學碩和專碩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上有較大區別,所以學碩、專碩的培養計劃、課程安排、學制、收費、畢業去向等都不一樣。
一般而言,學碩強調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專碩強調學術引用能力。各個學校相關學科、專業方向設置屬於學碩還是專碩,這與學校相關學科、專業方向的特色和特長相關。
未來碩士生培養,將主要以應用型人才為主,這在2020年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就曾被提出。不久前上海市發佈《關於加快新時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優先支持擴大專業學位招生。
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指出,本科是素質教育,是培養品格和修養的過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質教育而是專業教育,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
碩士與博士呢?閻學通認為,碩士生教育培養的是工作技能,博士生教育培養的是學術技能。碩士生畢業後主要從事事務性的工作,做學術研究的很少,因此碩士生要注重學會如何將研究技能應用於自己的工作。
事實上,即使是學術碩士,日後專研學術的也是少數。2020年學術碩士培養規模約為40萬,2020年的博士招生規模為11萬,只有30%不到的學術碩士攻讀博士學位。
基於此,壓減學碩規模、提高專碩比例,一方面學碩縮減後的學術研究,今後主要由博士來承擔;另一方面,學碩縮減後的專碩培養,便主要以應用型人才為主,面向就業。
隱患
擴招專碩看似利好考研黨,不過擔憂仍在。
不少人認為,專碩含金量不如學碩。壓減學碩、擴招專碩後,反而會加劇學碩報考的競爭。
考研黨中,立志投身學術研究的不到20%,但中國教育在線《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報考學術碩士的比例超過40%。
樊秀娣認為,説專碩含金量不如學碩,這裏的專碩大多是指非全日制專碩。客觀上講,非全日制專碩學生在獎學金額度和就業競爭力等方面不如學碩學生,不過大多數非全日制專碩學生是在職人員,所以他們對此並不很看重。
對於全日制專碩,不少學校專碩和學碩的獎學金等待遇沒有區別,國家政策也明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得歧視專碩學生,而且專碩的就業方向和學碩不同,因此在就業競爭力上兩者相差不大,專碩和學碩的高低(歧視)沒有那麼明顯。
樊秀娣指出,當下研究生招生仍然供不應求,有心讀研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競爭條件來匹配能夠進入的學校,以及專碩或是學碩。
因此,只要國家政策、學校和社會用人單位對專碩、學碩同等重視和對待,選擇學碩或專碩對大多數學生來説,還是能夠通融和接受。
其實專碩歧視背後,是專碩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國內高校學碩和專碩培養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尤其是工科被指幾乎沒有區別。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秦玉友指出,專業學位碩士強調操作能力培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專業學位作為擴招重點,對專業實踐基地、校外導師的數量和質量都要求頗高。
樊秀娣認為,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高校專碩擴招或新項目上馬,需要大量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客觀上講,現在不少高校教師的智能結構和工作經歷,還達不到專碩教師的要求。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高校各專碩學位點拿出切實方案快速、有效解決,否則專碩學位項目培養的人才質量和特點,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