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蔣介石一生最痛恨是這三個人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各位看官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小編哦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在短暫的人世,我們要活出自我的精彩。就讓那些是是非非隨風去吧,任性做自己,因為那是最真實灑脱的自己。
西安事故過後,蔣介石和張學良團結。蔣介石重獲自在後,對東北軍可謂是深惡痛絕,他不只將這支軍隊形容為“叛軍”,還將指揮“叛軍”的高級將領全部以“×逆”來稱謂。特別是關於支持張學良發起事故的王以哲、于學忠、何柱國三人,憎恨到了極點。
但在處置張學良以及王、於、何等人的事情上,蔣介石不能恣意妄為,他在1月份的日記上擬訂了“本月大事預定表”六條,其中有三條與東北軍有關,即“調東北軍分開西北,以為安定西北之張本”“分化赤匪與張、楊各部,使其不能分歧”“處置張學良”。也就是説,蔣介石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瓦解曾經構成的東北軍、陝軍和紅軍的“三位一體”,關於這種結合要以調東北軍分開陝西,以及採取其他分化手腕予以處理。
蔣介石在1月2日決議命令軍事法庭對張學良做出嚴厲判決,為不失信於當初在西安做出“不處置叛軍將領”的承諾,他固然會在判決生效後再“懇求政府特赦張學良”,但實踐上曾經做出要長期幽禁張氏的決議。張學良的命運就這樣被決議了。但事實上不斷到20世紀90年代才重獲自在。
處置完張學良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處置“次要罪魁”王以哲、于學忠和何柱國。在這三人中,王以哲是支持張學良發起事故最力者,何柱國次之,于學忠則是在蘭州率部響應事故並將蘭州的中央軍全部繳械的主事者。因而在東北軍諸將中,蔣最痛恨這三人,並在日記中將他們稱之為“王逆”“於逆”和“何逆”。雖然宋子文、陳誠、朱培德等人有所勸説,但蔣依然頑固的要將王、於免職查辦,何調任虛職。
王以哲(1896-1937),原名蓬嶠,字鼎芳,吉林賓縣(現屬黑龍江)人。王以哲是東北軍的高級將領,也是張學良的心腹部屬。歷任東北陸軍步兵第十九師中將師長兼第七旅旅長、六十七軍軍長等職務。
在根除親日派"楊常事情"中,王以哲是參與者之一,並指導了"夜襲挑馬渡"、"榆關之戰"等著名戰役。1936年,周恩來與張學良的膚施談判就是王以哲一手促成的。
西安事故前,王以哲在張學良向中共提出入黨的請求之後,於1936年7月由周恩來引見,機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故中,他也是主要參與籌劃和施行人。此外,他還曾援助紅軍大量槍支彈藥,並與紅軍達成互不進犯、共同抗日的協議。
1937年2月2日,在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孫銘九等發起的變亂中,王以哲遇害犧牲。
于學忠將軍祖籍山東蓬萊出生於1890年。少時就讀於黃縣崇實中學。後隨父親在軍營中生活父親於文孚是淮軍宋慶部下。
1927年6月在北伐軍打擊下所部已不服從其命令的狀況下於下野返回蓬萊故里所部被馮玉祥收編。後轉投奉系張作霖歷任鎮威軍第二十軍軍長、東北邊防公署軍事參議官、灤州警備司令,1964年9月22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4歲
何柱國(1897-1985),出生於1897年,廣西容縣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東北軍將領。
1917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後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19年回國後,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騎兵戰術教官。1924年9月,任奉軍第一、三聯軍司令部作戰科主任顧問,參與直奉戰爭。1926年因功獲三等文虎獎章。1927年春代理第四十五旅旅長。1928年11月東北軍縮編,何柱國任東北陸軍第三旅中將旅長。
東北易幟後,1931年1月任陸軍步兵獨立第九旅中將旅長。1932年7月任臨永警備司令。1933年1月16日任第五十七軍軍長,參與長城抗戰。西安事故迸發後,何柱國支持張學良,反對共產黨於關戰爭處理西安事故的主張。1937年8月31日任騎兵第二軍軍長,會同八路軍協同華北抗日。1940年任豫皖蘇邊遊擊副總指揮。1941年5月6日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3年10月,何柱國獲三等寶鼎勳章。1945年5月中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抗日戰爭期間,何柱國在晉西北、陝甘寧、豫東、皖北等地與賀龍、彭雪楓等指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親密配合,協同作戰,有力地打擊了日寇。1985年9月3日病逝於北京。
這三個人曾是張學良的得力干將,就這樣被蔣介石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