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之中的王掞,是整部劇中的一位非常悲情的角色。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用以培養太子胤礽,可胤礽卻最終遭到了康熙的廢黜,王掞此前所有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瞭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實際上,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之中,王掞在“斃鷹事件”之後保舉雍正為皇位繼承人,是他第二次就傳位問題向康熙進行勸諫了。早在康熙的“千叟壽宴”之前,王掞就已經向康熙請求過立雍正為儲君,不過康熙並沒有像之後的那樣對王掞嚴加指責,相反,康熙還用到了中藥“續斷”,來向王掞進行了暗示。
只不過,當時的王掞並沒有充分理解康熙的意思,直到後來再行勸諫之事,進而遭到康熙責備並被罷黜的時候,王掞才最終理解了康熙賜予他“斷續”這劑藥的真正含義,而王掞也就此下定決心,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雍正的順利繼位。
王掞第一次勸諫康熙立儲,康熙卻以“斷續”予以了暗示和回應。
王掞欣賞雍正不是一天兩天,早在胤礽還在皇太子之位的時候,他就對於雍正頗有好感。當然,這個時候最令王掞感到歡喜的還是雍正對於太子胤礽的支持,除此之外,雍正的為人剛正,辦事公允,也讓王掞欽佩不已,畢竟,與其他不是養尊處優、就是相互傾軋的康熙皇子相比,雍正的確算得上的一股“清流”,而這也被王掞看作是隻有雍正“才真的將整個國家裝在了心裏”。
於是乎,當自己用盡一生心血培養的太子胤礽遭到了康熙皇帝廢黜,並且甚至胤礽再無被複立為皇太子的希望的時候,王掞就此選擇站在了雍正一邊。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王掞也愈發的緊張和不安起來,原因就在於自從康熙“二廢皇太子”之後,便對於再立儲君一事閉口不談,並且也沒有流露出對於哪位皇子有着特別的關照,即便是面對張廷玉、馬齊這些柱國大臣的反覆勸諫,康熙依然不為所動。
可畢竟歲月不饒人,康熙的年齡是越來越大,身體狀態也是每況愈下,王掞便認為立儲之事不能再耽擱了,所以他向康熙第一次保舉了雍正。
這段劇情在《雍正王朝》的電視劇中並沒有進行演繹,而在原著中有着這樣的描述。
就在康熙即將到達“千叟壽宴”會場的時候,他遇到了王掞,而王掞也向康熙皇帝上疏,希望康熙能將雍正立為儲君。然而,康熙對於立儲之事依然是絕口不提,反倒是將話鋒一轉,問起了王掞的用藥情況:
“朕賜你的藥用了嗎?這個藥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藥不見效。”
康熙的這句話猛然點醒了王掞,而他這才想到康熙賜給他的藥名字就叫做“斷續”,而康熙實際上也就是在向王掞暗示了他的想法。
康熙此前已經多次命令禁止官員再言立儲之事,然而王掞的這次勸諫康熙皇帝並沒有生氣,反而是心平氣和的關心起了王掞的身體和用藥情況,這無疑就是對於自己想要讓雍正繼位的一種默認。
與此同時,康熙還專門強調了一下,這個“斷續”是需要“火候”的,“火候不到,藥不見效”,這無疑就是在説,現在就公開宣佈雍正為儲君,並不是最佳的時候,康熙也在等這一個合適的機會,同時也還有許多的事情沒有做到,這才沒有讓康熙下定最後的決心。
當然,至於這個“火候”究竟指的是什麼,王掞也已經想到了,這便是正鄭春華,而所謂“斷續”,就是有“斷”才有“續”,“斷”的是鄭春華,“續”的是雍正。
此時的鄭春華,無疑是雍正所面臨的最大隱患。
原本其樂融融的“千叟壽宴”,卻被一隻“斃鷹”攪擾,幾乎所有人都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而康熙也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擊倒,就此卧牀不起。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大限將至、命不久矣。
而王掞也在這個時候主動找到了雍正,闡明瞭自己的想法。
“我快死的人了,未必能夠得上侍候下一代主子,但我心裏就一個念頭,盼望四爺您能夠繼承大統。四爺,聽老臣一句話,在這個時候您得站穩腳跟,做好準備呀。”
其實,王掞在這個時候才向雍正表明自己的心意,也是有着自己的苦衷的。
一方面,儘管王掞深知太子胤礽已經再無復立的可能,但是他對此仍舊抱有最後的幻想,他也在期盼着奇蹟的發生,只不過這樣的想法終究只是徒勞,王掞也只得放下了他最不忍心放下的太子胤礽。
另一方面,王掞勸諫雍正主動爭奪皇位,是在之前向康熙皇帝坦露此想法並且得到康熙的默認之後,才對雍正提及,如果在沒有得知康熙的意見就貿然扶保雍正,那麼這就不是在幫助雍正,而是在害雍正了。
緊跟着,王掞也向雍正詢問起了鄭春華。
“四爺,我問您一句話,您得照實告訴我,那個鄭春華是不是讓您給保起來了?”
雍正聽到此事不禁大驚失色,特別是在得知八阿哥胤禩等人也知道了鄭春華尚存活於世的時候,更是驚出了一身冷汗。
其實雍正將鄭春華安置在自己的府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在此之前,太子胤礽本是要借鄭春華之事脅迫十三阿哥胤祥,同時也能借此控制住雍正。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和胤祥便將鄭春華暗中保了下來,目的就是要以此來防備着太子胤礽有一天“翻臉不認人”,從而借鄭春華來自保。
可隨着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廢,鄭春華也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只不過,胤祥俠肝義膽、為人忠義,他非常同情鄭春華的遭遇,同時也不願意做這種“卸磨殺驢”的事情,所以才將她繼續留了下來。而雍正深知這是胤祥的囑託,如果他貿然辦掉了鄭春華,勢必會讓胤祥覺得他是無情無義,從而影響到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就這樣,鄭春華也一直留在了雍正的府上,被雍正保了起來。
然而,這樣一個“公開的秘密”,也就成為康熙口中的“火候”。
鄭春華與太子胤礽之間犯下如此不倫的事情,而雍正卻將她保了下來,這本來就是有違禮法,更是對康熙的極大不敬。即便是康熙對此事可以不予計較,但是事情一旦暴露,那麼必然會遭到朝堂上的巨大非議,那麼屆時雍正將陷入巨大的輿論漩渦之中。
而如果在這件事情沒有徹底解決之前,康熙就貿然將雍正冊立為儲君,八阿哥胤禩等人便會以此事彈劾雍正,那麼即便是康熙再喜歡雍正,再想要讓雍正來繼承皇位,也是不可能的了,因為這件事情直接衝擊的是雍正日後登基的“合法性”根基,而雍正也將就此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於是,康熙非常清楚,在鄭春華沒有妥善處置之前,雍正必然是與儲君之位無緣的,這就是康熙想王掞表達的“火候不到,藥不見效”的真正含義。
王掞“羞死”鄭春華,為雍正登上皇位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在與雍正進行完一番交談後,王掞第二次向康熙勸諫,應該立雍正為儲君,然而這一次,康熙的態度卻與之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康熙五十一年,朕就有旨意,不再設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擁立之功,紊亂朝政。渠料王掞在朕體欠安之時,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測。着即免去王掞一切職務,限明日遞解回原籍。”
康熙如此嚴厲的旨意,既是對王掞的怨恨,同時也是對王掞的再次暗示。
康熙五十一年,正是太子胤礽二度被廢的時候,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鄭春華被雍正保了起來。康熙故意要將這個時間提示出來,無疑就是告訴王掞,鄭春華就是關鍵,鄭春華還在,雍正就沒有繼位的可能。而王掞在明知道康熙的心思與想法,卻依然在沒有處理好鄭春華的情況下,就向康熙再度進言立儲,康熙只得將其罷官議罪,這無疑也是康熙再向王掞強調事情的嚴重性。
至此,王掞終於明白了一切,同時也放下了心中的包袱,與鄭春華一番交流後,使得鄭春華就此自盡,同時也為雍正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其實,對於王掞“羞死”鄭春華之事,雍正的心中還是有一絲欣喜的。
要知道,雍正府上戒備森嚴,如果沒有雍正的指示和默許,王掞一個外人,怎麼會在雍正府上自由出入,並且找到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的鄭春華的住處,所以這一切本就是雍正暗中安排好的,畢竟鄭春華之死對他來説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況且,鄭春華是被王掞一番“羞辱”後,自盡而亡,並不是雍正主動將其害死,因而即便是在面對十三阿哥胤祥的時候,雍正依然可以將所有的責任推脱掉,從而不會影響他與胤祥之間的關係。
只不過,唯一令他感到難過與愧疚的,便是王掞在這之後也服毒自盡了。
而在臨終前,王掞向雍正做了最後的交代。
“我這一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棋下輸了,一步棋下贏了,這一輸一贏,我是不輸不贏啊!四爺,老臣要走了,您的路還很長,千萬不要灰心,更不要鬆勁,您要好好的把它走完。”
對於王掞來説,他所提到的兩步棋,其中走輸的那一步,是沒有看到太子胤礽繼承皇位,他此前的心血全部付諸東流,這是他人生的失敗;而他走贏的那一步,就是能為雍正的登基做出最後的努力,哪怕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因為在他看來,雍正的繼位,這是整個國家、整個大清王朝的勝利。
這樣的王掞,只得叫人他覺得非常的可憐,但同時也會讓人對其是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