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小學生作文《孤獨》,一篇僅15字,一篇不提孤獨,卻均為佳作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不知道大夥有沒有發現,小學時候的作文“秘笈”,其實都是像物理一樣按章節“劃分”的。
什麼意思呢。
就是講,學比喻句的時候,多寫比喻句能得高分;學成語的時候,多用成語能得高分;學排比句的時候,多用排比句能得高分。
到了五六年級,要是能多引用點名人名言的話,哪怕就是你自己編的,有時候都能被當成範文。
當然了,別看我説得這麼熱鬧。
這個技巧,我是直到大學畢業才回過神兒來。
至於小學的時候,寫日記、寫作文,一直都是能要了我親命一般的存在。
剛開始寫作文的時候,我高低還能胡謅幾句。
但也總扛不住老師拿同一個題材,讓你多次“昇華”。
尤其是《我的老師》這個命題,我要是沒記錯的話,基本上每學期是至少得寫一遍。
而且得寫出新意,寫出感情。
所以寫到了後來,我們誇老師誇得都實在沒詞兒了。
只能是“發揮想象力”,硬寫!
我覺得要是按今天的話説,這作文名字就該叫《我的“雲”老師》。
更匪夷所思的是,我們的語文老師,還就喜歡用長達45分鐘的時間,去唸那些“聲淚俱下”的範文。
我一直在納悶,唸的時候,她真的不尷尬嗎…
不過平心而論,人物作文還算是好的。
更讓我撓頭的,是議論文。
議論文,講究中心明確,觀點鮮明,邏輯連貫。
但深諳“中庸之道”的我,在寫這類作文時,不是寫着寫着就跑題了,就是説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説什麼。
以至於後來,老師都不願意給我寫評語了。
只是寫個“閲”,然後再根據卷面整潔程度,“隨機”給個分。
當然了,我作文寫得拉胯,不代表班裏沒有語文學霸。
而且從小學起,就沒少見那種
“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的神句。
雖然當年同學的作文我是找不到了,但是如今小學生的優秀作文,比起那時來説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説這樣的。
不好意思,上錯圖了。
重來。
語言生動,刻畫細緻。
與其説這是作文,不如説是現代詩。
而且別説小學生很難達到這個水平了,就算是大學生,也未必能寫出這種意境。
至少,賈淺淺就夠嗆。
當然了,在我讀書的時候,只要遇到這樣的範文,都會酸了吧唧地説這是“炫技”。
但其實像我這種“無技可炫”的,也稱不上“老實”。
因為用樸實的語言,同樣能在情感上打開讀者的思緒空間。
比如這樣的。
雖然題目為《孤獨》,但通篇都未提及“孤獨”,也沒描繪感受。
只是通過關鍵問題隻字片語,就讓人似乎看到了他孤獨的畫面。
或許這,就是高質量作文要求中的“情真意切”。
類似的寫法,憑實力“火”起來的姜二嫚也用過。
或許這,才是某主編口中的“有着朝聖者般的細膩與真誠”。
平心而論,想起過去寫作文的日子,我至今都還有些“心有餘悸”。
但對於作文大神來説,這卻是“有手就行”的事。
差距到底在哪?
如果單純地從寫作技巧上來提高的話,看上去,只有多看多寫才行。
就跟“刷題”差不多。
但這樣去寫作文,“天花板”也很低。
尤其是在寫人、敍事、寫景、想象等多文體作文要求下,會很難進行靈活自如的切換。
所以想寫好作文,還是要從作文的“底層邏輯”入手。
作文的“底層邏輯”,聽起來可能比較抽象。
但實際上,它就像是一二年級時的“看圖説話”。
雖然文體看上去可能略顯“幼稚”,
但這恰恰反應了“寫”的基礎,第一步是“看”,第二步是“想”。
所謂“看”,是一種生活體驗。
比如去遊樂場玩,就是一種用心感受的體驗。
但我倒不建議你帶孩子去遊樂場逛一圈,回家就要求他寫作文。
就像學生時代,大夥都不想去看學校組織的電影一樣。
因為我們都知道,這都不是“白看”的。
只有在沒有心理負擔的時候去體驗,才能找到真情實感。
而這些,都將是將來作文寫作的素材雛形。
注意,我説的這個素材雛形,不是指遊玩這件事,而是指在這件事過程中的心理體驗。
所謂“想”,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自身經歷素材的再加工。
也就是説,通過對一件事的反覆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
另一方面,是他人思想的汲取。
因為年齡確實會限制思考的廣度和深度,而多讀書,則是一個從他人的視角看問題的過程。
有些想法,可能會從閲讀中直接獲取。
有些思路,可能會從讀書中間接發現。
這不僅對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好處,對閲讀理解這種高分值題型也有着較大的幫助。
另外,我勸你儘量養成字體工整、卷面整潔的習慣。
因為作文紙,本身就是字跡最為密集的部分。
你要是把字給寫成下面這樣,怕是內容再好,老師也不願意多看。
因為太“費眼”。
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感覺好作文是沒法模仿的。
而那些可以模仿的,再寫也只是普通水平。
所以,提升作文水平的有效方式,並不見得是一味地去看範文,找技巧。
而是要以觀察和經歷為素材基礎,以真情實感為表達方式。
或許這樣的作文,才會具備讓人感到“驚豔”的前提。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裏,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