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有史以來我見過的最卑鄙,最無恥的民族!”
——美國總統羅斯福
戰爭殘酷而血腥,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就數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瑞士人亨利杜南曾親眼目睹拿破崙征戰奧地利時,無數傷員躺在戰場上因無人救護而痛苦哀嚎死去的慘烈景象,他下決心成立一箇中立的救護組織,就這樣紅十字會建立,旨在不讓戰爭波及太多無辜的性命和救助傷員。
1863年日內瓦國際會議召開,歐洲主要國家簽訂了《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重點是為戰地傷員和醫護人員提供保護。遵守公約的國家必須尊重和保護戰地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1929年,國際日內瓦會議再次召開,德美中日英法均在《日內瓦第一公約》上簽字。這份公約明確聲明:
在各自力所能及範圍之內,減少戰爭不可分割的禍害並且改善傷兵和俘虜境遇的條款。對於中立的醫護人員醫療隊,應當受到每個交戰國的尊重和保護。
然而,全世界只有日軍沒有遵守這一公約,因此引起公憤——在新幾內亞戰役中被盟軍屠殺了18萬人,真是報應,更是罪有應得!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在之後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裏,以日本為主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主的同盟國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東亞地區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日軍在進攻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時,駐守在此的英軍司令白思華投降,被俘的盟軍俘虜(英軍、印軍及澳大利亞15000人)遭到日軍虐待和大規模屠殺。國際法中“優待”俘虜的規定對日軍絲毫不起作用,日軍暴行激起受害國國民的仇恨。
1942年,日軍偷襲澳大利亞本土城市達爾文的海軍基地和空軍基地,毫無防備的澳軍被日軍打個措手不及,大量軍人和平民被炸死、炸傷。日軍偷襲成功後暫時離去,國際紅十字醫護人員到場進行救治。日軍見狀,派飛機再次返回進行無差別轟炸數小時,澳大利亞人對此非常憤怒,他們心裏始終憋着一口怨氣,發誓要讓日本人血債血還。
1943年初,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巴布亞半島受挫後,在新幾內亞東北部地區不斷增加兵力,企圖建立一道固守拉包爾的外圍防線,為此日軍前後派出了20萬兵力。作為太平洋第一島嶼的新幾內亞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因此也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島嶼。
新幾內亞島上有560餘名年輕女孩組成的紅十字會醫護成員,她們作為中立的志願者,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穿梭在硝煙瀰漫的戰場為交戰雙方的傷員及平民提供醫護服務,日軍攻陷新幾內亞島嶼後,這560名女孩派代表向日方鄭重聲明:
“我們是受保護的中立方,我們不能殺。”
殘忍的日軍毫不理會她們的“聲明”,將她們集中起來全部殺害。日軍的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盟軍,尤其是澳大利亞人。當時七百多萬人澳大利亞人動員了數百萬的人蔘戰,其中幾十萬人在統帥不萊梅的帶領下源源不斷地增援新幾內亞島。
盟軍採用跳島戰術(又稱蛙跳戰術)切斷了新幾內亞島上日軍的補給線,後勤缺失的困境使日軍面臨嚴重的飢餓問題,加上疫病流行,缺乏醫護,大量日軍飽受疾病折磨。
1944年5月,此時新幾內亞島上的日軍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絲毫看不到柳暗花明的前景。島上的士兵大多已經奄奄一息,看着同伴的屍骸和皮膚糜爛的士兵,他們似乎忘卻了恐懼,因為他們的腦中只剩下兩個字,“飢餓”。是的,他們已經忘卻了那是曾經患難與共戰友的殘骸,那些血肉是他們苟延殘喘的希望,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同類相食的駭人景象之後,軍部已經頒發了存活士兵禁止食用殉者屍體的禁令了。
美國空軍和沿岸海軍的空襲和轟炸,還有島上澳大利亞軍隊全方位無死角的平推炮轟使日軍生不如死,他們希望用投降解脱地獄般的日子,可盟軍統帥部下令:“可以不接受島上日軍投降!”圍困他們的澳大利亞軍隊統帥不萊梅更是嚴令:讓日軍血債血還!
日軍缺醫少藥、沒吃沒穿,也沒有武器彈藥補給,數萬日軍投降後被澳大利亞軍隊全部屠殺,其他日軍不敢投降,但澳軍不斷佔領日軍陣地,看見日軍就殺掉,不再接受任何日軍的投降。據《二戰全史》記載,新幾內亞島上的20萬日軍,最終生還的不足2萬人,18萬人被盟軍(編者注:大部分是被澳大利亞軍隊屠殺)消滅。
新幾內亞戰役也成了日軍揮之不去的夢魘,由於澳大利亞的“狠”,現在日本人也是對澳大利亞心存畏懼。這場戰役成了日本人心中永遠不願提及的傷痛,連日本史學界都很少提及,日本國內關於這場戰役的史料也很少。
日本文化推崇的是崇拜強者的心態,日本人崇拜強者,欺凌弱者。中國是一個最應該瞭解日本的民族,瞭解的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勿讓歷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