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國王子,偏去唐朝當小兵,屢立奇功被封為王,後代更不得了
安史之亂,被稱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但在天寶年間後,胡人邊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突然造反,連續攻破洛陽、長安二都,曾經強盛的大唐處於危急存亡的邊緣。
當時,安祿山手下的兵將多為胡人,因此唐朝君臣一般將他們成為“叛胡”或“胡騎”。然而在唐軍中,胡人的數量一點兒也不比安史叛軍少,名將高仙芝、哥舒翰、僕固懷恩、李光弼等人,皆非漢人。
在跟隨唐朝平叛的蕃將中,還有一位特殊人物。他曾經是西域王子,卻放棄唾手可得的王位,去唐朝當了一名小兵,並榮膺為唐軍中的單挑王。這人便是龜茲國王子——白孝德。而這個白孝德的後裔,或許更不得了,他便是大詩人——白居易。
龜茲,在今天新疆庫車附近。早在漢朝以前,龜茲便是西域大國。進入唐朝以來,龜茲國乃是大唐重要的盟友,也是天下精鋭——安西軍的駐地之一。由於唐軍的入駐,龜茲成為一個堅固的軍鎮,乃為安西四鎮之一。
受唐朝文化薰陶,龜茲王族逐漸漢化,因此他們選取了“白”,作為自己的姓氏。公元719年,龜茲王白多幣根據儒教之經義,改名為白孝節,而他的兄弟則改名為白孝德。而這個白孝德,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從名字來看,末字為“德”的白孝德輩分很高,完全有繼承王位的權利。
白孝德生於公元715年,從小便在唐軍營壘邊玩耍,與駐紮在當地的唐朝官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二京陷落,唐朝遂抽調安西軍精鋭回援,並向西域諸國下達徵召令,讓他們東行勤王。
接到唐朝的徵召令後,白孝德放棄王位繼承權,毅然加入了唐軍。然而令人驚奇的是,以白孝德之尊貴,竟然也只能從基層做起,不過是個低級裨將,和小兵差不了多少。
然而金子總會發光,白孝德的勇猛很快贏得了副元帥李光弼的矚目。白孝德是一個雙槍將,手持兩個短矛,在敵陣中所向披靡。公元759年,白孝德隨李嗣業在香積寺大破叛軍,收復了洛陽。
其後,史思明率部反攻洛陽。在陣前,史思明派悍將李龍仙向唐軍叫陣。此前戰鬥中,李仙龍常為叛軍先鋒,有萬夫莫敵之勇。此人一向看不起唐軍,他故意將腿搭在馬鞍上,當眾辱罵主帥李光弼。見到李龍仙目中無人的樣子,大將僕固懷恩差點親自出馬與其單挑。
為了殺殺叛軍鋭氣,李光弼決定派小將白孝德去與之一戰。出戰前,李光弼問白孝德:“你需要多少兵?”白孝德答:“雙槍匹馬足矣!”
到了陣前,李龍仙仍在謾罵李光弼,而白孝德卻騎着馬,慢慢踱到距離李龍仙十步之內,有意保存馬力。隨後,白孝德問李龍仙:“賊識我乎?”李龍仙卻答:“是哪個豬狗?”白孝德怒道:“吾乃白孝德也!”
隨後白孝德手持雙槍,只取李龍仙。李龍仙舉弓搭箭,準備直接射死白孝德。誰知剛才白孝德保存馬力的策略已然成功,一人一馬如閃電般殺向叛將。李龍仙見勢不妙,準備逃跑,誰知自己剛才在罵陣時,將馬的體力消耗一空,很快為白孝德追上,最終被刺於馬下。
白孝德斬獲李龍仙的頭顱後,唐軍士氣大振,而叛軍被打得連連敗北。此戰後,白孝德“單挑王”的名號威震華夏,被朝廷升為鎮西、北庭副節度使。其後,白孝德在平叛戰爭中屢立奇功,屢受拔擢。
安史之亂平定後,吐蕃人卻趁虛而入,攻陷了隴右、河西,切斷了唐朝與安西都護府的聯繫。不能回到故鄉的白孝德,只能一心一意在唐朝做官。其後,白孝德多次掛帥,屢次擊破吐蕃、回紇的入侵。與此同時,他還打敗了背叛唐朝的老上級——僕固懷恩。
由於功勳卓著,沒有在龜茲當國王的白孝德,卻在唐朝被封為昌化郡王。從爵位上來説,甚至超過了仍在龜茲國當王的哥哥。公元780年,一代猛將白孝德去世,唐德宗將其追封為“少保”。
其後,白孝德的後裔在中原生息繁衍,逐漸融入華夏民族的大家庭。而令人意外的是,白孝德還有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後裔——白居易。1997年, 河南省伊川縣出土一塊石碑,名為“皇甫煒夫人白氏墓誌”。
在這塊墓誌銘上,曾有這段記載:
“既我唐受命, 孝德以破虜安邊, 軍功為最… … 曾祖鱗, 皇揚州錄事參軍。祖季康, 皇宣州傈水縣令。父敏中, 即今相國、節制荊門、司徒公也。”也就是説,白孝德是當時宰相白敏中的祖先,而白敏中也是皇甫煒夫人——白氏的父親。而大詩人白居易,乃是白敏中的堂兄。也就是説,白孝德很可能是白居易的祖先。一代文豪白居易的祖先竟可能是西域王族,這着實令人意外。
當然,白居易的籍貫還需要進一步考察。但不得不説,白孝德確實是少數民族將領的典範,正如《舊唐書》所説:“孝德壯勇立功, 三軍之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