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榮光的隕落:從龜茲失守的最後一夜看唐代西域的陷落
根據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薛宗正先生《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一書的考證,790年,北庭都護府陷落於吐蕃。此後西域的其餘唐軍不見於正史記載,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舊唐書·吐蕃傳》記雲:“自是安西阻絕,莫知存否”。
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圖片來源網絡。
北庭都護府遺址,圖片來源網絡。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圖片來源網絡。
安西都護府設在交河故城。圖片來源網絡。
北庭陷落後,西域唐軍的事蹟,只能通過間接史料大致推斷。漢文《九姓回鶻可汗聖文神武碑》記載,在騰裏野合可汗在位之世(永貞元年至元和三年,805~809年)曾發兵救援安西都護府:“???遺棄(疑為“自西州遺棄”),復吐蕃大軍,攻圍龜茲,天可汗領兵救援,一時撲滅,屍骸臭穢,非人所堪,遂築京觀,則沒餘燼。”此段文字下接“崩後,登裏羅舊密施合毗迦可汗繼承”,而此合毗迦可汗即保義可汗,即位於元和三年(809),可知這一戰績乃騰裏野合可汗在位時所為。
九姓回鶻可汗碑,全稱“九姓回鶻愛登裏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系用漢文、粟特文、突厥文三種文字刻寫,圖片來源網絡。
唐蕃會盟碑,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但沒過多久,龜茲還是被吐蕃攻陷了。詩人元稹所賦《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中,通過一名後來淪為蕃俘的安西戍卒之口,明確提到安西這座為唐軍固守的磧西最後城堡陷落於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襲:“蕃馬膘成正翹健,蕃兵肉飽爭唐突。煙塵亂起無亭燧,主帥驚跳棄旄鉞。半夜城摧鵝雁鳴,妻啼子叫曾不歇。陰森神廟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荊棘深處共潛身,前困蒺藜後臲卼。平明蕃騎四面走,古墓深林盡株榾。少壯為俘頭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吐蕃動物紋帶把錫杯,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這位沒蕃的安西戍卒後來隻身奔唐,反為唐朝邊將作為蕃俘押送流放,此乃元稹親加採訪的一件真實歷史悲劇,因賦為詩。詩中“陰森神廟”乃庫木吐喇千佛洞,“脆薄河冰”即今渭幹河,最後被俘地點似在胡楊林中,可知所敍一切皆於龜茲景物相符,其真實性可信賴無疑。
庫木吐喇千佛洞,圖片來源網絡。
渭幹河,圖片來源網絡。
元稹的好友、詩人白居易也寫有同名詩作《縛戎人》,據史學家考證,他是得到元稹《縛戎人》的啓發而作。據《舊唐書》卷166記,白居易仕宦履為“元和元年(806)四月憲宗策制試舉人......二年(807)十一月召入翰林學士,三年(808)五月拜左拾遺,......六年(811)丁母陳夫人之喪,退居下邽。”《全唐詩》卷426更明確記載此詩作於元和四年(809)。而元稹詩中的安西戍卒由城陷至奔唐至少一年,由此推斷,安西似陷於元和三年(808),已是安史亂後五十三年,與詩中“五六十年消息絕”相符,且正當回鶻裏野合,保義二可汗易代之際,吐蕃則正當棄獵松贊盛世(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年在位,804~815),就吐蕃、回鶻兩國形式變化而言,亦相契合,可見安西(龜茲)乃陷於元和三年(808),它的陷落標誌着唐朝磧西政治主權的終結。
自貞觀二十三年(648)唐軍佔領龜茲,顯慶三年(658)安西移治於此,晉級為大都護府,長壽元年(692)定型為大都護府,重建四鎮,開元十六年(728)獨為一節度,至元和三年(808)陷蕃,更已超過一個半世紀。
781年,河西走廊全線陷落,河西走廊這條路通了,吐蕃人可以走河西走廊攻擊西域,安西北庭兩都護壓力倍增。沙州陷落9年後,北庭陷落,北庭陷落19年後,吐蕃人沿着青海、鄯州、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這條路線,繼續攻陷了安西都護。隴右東部諸州堅持了10年,涼州、沙州等河西諸州堅持了11年,北庭堅持了9年,安西堅持了11年。
公元780~790年間吐蕃帝國的擴張,圖片來源Wikipedia。
從安史之亂爆發到安西北庭與中原隔絕,中間有10年的時間。安史之亂後,安西北庭的精鋭早已入援成為行營節度,留下的那些部隊除了自身堅守,也必須回鶻的支援。別説安西、北庭了,連河西、隴右都統統丟給吐蕃了,河西隴右兩節度使的精兵內調,吐蕃趁機攻佔了河西走廊。此時唐肅宗忙於鎮壓安史,到德宗搞到藩鎮串聯造反,連長安都被吐蕃進了2次,其後一直到吐蕃和回鶻滅亡之前,基本沒有機會打通這裏了。代宗打通河西的機會最大,但他剛剛把安史壓下去的同時,吐蕃就進了長安了。從元載、楊炎開始就沒少過主張恢復河西的人,而劉晏等人雖然在財政上有很大貢獻,但未必會主張和吐蕃作戰到底。到德宗基本就沒機會了,此時唐王朝的國力不足以同時對付藩鎮和吐蕃兩邊。
可以説,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皇室和軍方信任度蕩然無存,雙方陷入控制和反控制的鬥爭中,一方面唐皇室從此把軍方全當賊防,一方面亂世到來,軍方脾氣隨着話語權高漲而高漲,一邊想着安祿山都會造反,誰都象下一個安祿山,一邊想着亂世讓奴才來指揮軍隊,還是要把大將當奴才。
張籍的《隴頭行》寫道:“隴頭路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漢兵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
青海塔爾寺壁畫中的吐蕃武士像,圖片來源網絡。
杜牧的《河湟》詩更為沉痛:“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公元848年,張義潮沙州起義,又恢復了安西四鎮,甚至一路向東恢復了涼州,西征打到過北庭和輪台(但沒有鞏固佔領下來。歸義軍只到了伊州,更西邊的是他們的盟友僕固俊打下的,也就是後來的西州回鶻政權的起源),北拒回紇,南鎮吐蕃,又為大唐的安西延續了50年統治。
但是歸義軍的走向卻讓人唏噓:唐懿宗的大中年間,張義潮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誠,退位讓給侄兒張淮深,隻身到長安做人質客死京城,結果朝廷在歸義軍的勢力範圍內,再分出一個涼州節度使,直接委任了三任節度使,來作為牽制和制衡手段。等到在西北負有重望的張義潮病逝在京城後,繼任的侄子張淮深威望不足,歸義軍內部矛盾加劇,朝廷乾脆扣下歸義軍節度使的旌節不給,反而以此為限制手段,禁止歸義軍在西北的擴張和收復失地。唐僖宗哪怕是被黃巢佔了京城趕到了四川去,也堅決不給張淮深的名分和大義;結果沒幾年歸義軍矛盾總爆發,張義潮的兒子殺了張淮深全家,然後又被部將索勳給篡奪了。
最後,歸義軍政權在內亂中不斷地縮水和衰弱,直到雜胡出身的曹氏開始掌權,再無振作和雄起的機會,一直到宋初才最終壽終正寢。所以在北宋的記錄中,歸義軍政權是歸類在西番裏的存在。
唐末之所以是唐末,就是朝廷最後一批忠臣良將因為各種原因,被自己人的扯後腿而身死族滅,屢屢搞事的野心家和牆頭草反受優撫的逆向淘汰過程。
五代時期的歸義軍及周圍勢力地圖,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張義潮出行,圖片來源網絡。
注:本文由che、任爾東南西北風、mittermaye、agct、鐵木辛哥、MAOPI、翱翔精靈、shangbanzhu、長樂夜未央等北朝網友的精彩發言總結而成。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