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元朝侍衞親軍與權力的互動

大家好,我們的逸仙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軍事史是中國歷史脈絡中的重要問題。故《孫子兵法》即開篇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宋元明清時期也是中國從多政權並立走向大一統,並且疆土空前拓展的時代。4月24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傳承與融合研討班”主辦的第四場雲端論壇通過“騰訊會議”召開。從研討班“增強宋元明清史領域中的跨朝代、跨學科交流”的初心出發,此次會議主題為“宋元明清: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圍繞宋元明清時段中軍事史前沿問題的研究展開報告與討論。
本文系羅瑋所做的主題報告《元朝侍衞親軍系統與國家體制》的文字整理稿。
羅瑋的報告以元朝侍衞親軍這一軍事組織作為核心議題,做了題為《元朝侍衞親軍系統與國家體制》主旨發言。首先軍事問題在元代歷史上的重要性和比重是十分顯著的。故元人郝經感嘆:“自古用兵,未有如是之久且多也。”胡祗遹也曾論道:“本朝最偏重者,無若軍政”,都是這方面的鮮明寫照。從大蒙古國時期到元朝時期,蒙古政權的軍事體制大致從“草原-漢地”混合制度逐漸過渡到外表包裝以整齊漢制的軍事制度系統。形式上繼承自中國政治傳統的中央禁軍組織也成為元朝軍制設計中的一大內容,這就是元世祖朝開始設立的“侍衞親軍”組織,屬於直屬元廷中央的基幹軍事力量。故時稱“侍衞親軍,根本所繫”。
元朝侍衞親軍有着較長的設立演變過程,而且有元一代侍衞親軍一直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元世祖朝中統初年初立武衞軍,後分左右翼,再分立為右、左、中三衞,平宋後形成右、左、中、前、後五衞漢軍格局。世祖朝末年增置十二衞。這之前侍衞親軍還是以漢軍衞為核心。至元末已設至約三十四衞。建制上,五衞每衞兵員約一萬人左右,一般下設行軍千户所十翼,屬於馬步軍等常規軍事力量;弩軍千户所一翼,屬於遠程的特種軍事力量;有的還設有後勤性質的左右翼屯田千户所。故整個侍衞親軍組織總軍力當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人左右。因此侍衞親軍可堪稱元朝最龐大的單一軍事組織。侍衞親軍組織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民族成分日益複雜的過程。除以五衞為核心的漢軍集團外,元朝中後期陸續增立了隆鎮、欽察、康裏、阿速、唐兀、蒙古、回回、西域、貴赤(河西)等多支非漢族衞軍組織。侍衞親軍的多民族化趨勢加強,而漢衞軍地位逐漸下降。漢軍從元前期主要擔負作戰任務,逐漸退居次要位置,軍事任務則多有非漢衞軍執行。關於侍衞親軍的圖像史料,關於元朝侍衞親軍存世的圖像資料,可參考國家博物館所藏《大駕滷薄圖》。此長卷被認為由元代儒士曾巽申所繪,進獻於延祐五年。雖然這幅圖存在一些爭議,有認為是宋代儀仗的圖像資料。但古代服飾研究者發現圖中有依仗人員身着方形胸背襖子和納失失(織金)袍服,這都是明顯的元代服飾特徵。據此認為還是較大可能描繪了元廷至大三年的儀仗。而羅瑋指出圖中還多有標註“三衞”字樣似也是一個例證。
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元朝侍衞親軍與權力的互動
元《大駕滷薄圖》中侍衞親軍形象
元朝軍制穩定以後,侍衞親軍成為國家軍隊主力,參與了元前期歷次重要的內外戰爭。如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以後,派兵北上對抗阿里不哥,就主要依靠漢軍世侯史天澤、董文炳和李伯祐等人統領的漢軍,組建成為武衞軍北征,這是侍衞親軍的前身。後元朝發動平宋戰爭,侍衞親軍也有參與作戰。侍衞親軍主要創立者、首任都指揮使董文炳更擔任了平宋東路軍的主帥,執行了海路作戰任務。在平宋後,忽必烈命令下,董文炳長子董士選以部曲故將為主幹,吸納大量南宋新附軍,組建了前衞親軍。元世祖後期,平定乃顏之亂,侍衞親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我們看到董士選扈從忽必烈參與了平叛。因為這一時期侍衞親軍還主要是漢軍,他們進入蒙古草原作戰,因此常用步戰和車戰等漢軍戰法對抗騎兵,發揮一定作用。
對於元朝侍衞親軍制度的基本問題,前輩學者依據常見史料已經有過一些基本研究。如蕭啓慶先生的《元代的宿衞制度》一文(收錄於論文集《內北國而外中國》)以及陳高華先生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和史衞民先生著《元代軍事史》等基本著作都曾經對侍衞親軍的制度概貌有所介紹。具體問題的研究,如圍繞侍衞親軍的組建問題的探討比較多。因為組建問題是一個軍事組織中的權力結構最初生成的開端,也一定程度決定了該軍事組織以後的發展方向。如日本學者井户一公《元朝侍衞親軍的成立》(1982)和池內功《忽必烈政權的建立及其麾下的漢軍》(1984)、中國學者史衞民的《忽必烈與武衞軍》(1986)都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尤以井户一公的研究較為突出。根據已有研究和基本史料的披露,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侍衞親軍組建過程的基本特徵。那就是侍衞親軍組建與當時的漢軍大世侯史天澤有很大關係,元朝初立的這支禁軍組織基本是建立在忽必烈所能依靠的華北漢軍集團基礎上。並且這支軍力組建有着明確的擇選標準,就是《元史·兵志》中所記載的“舊從萬户三哥西征軍人”。“三哥”就是史天澤,排行第三故名。“西征”就是當年扈從蒙哥汗徵蜀,參加包圍釣魚城之戰。當時為了御駕親征,蒙哥汗明確要求從各軍團抽調最精鋭部隊。漢軍也不例外,史天澤從各漢軍萬户揀選了當時最驍勇的漢軍部隊,扈從蒙哥汗入川作戰。而前述董文炳的兄弟董文蔚所率領的藁城千户也是跟隨史天澤扈從的軍團這一。這些漢軍就成為後來侍衞親軍組建的基幹。而由忽必烈信任的董文炳與史天澤部將李伯祐擔任兩員都指揮使,具體負責組建事宜。
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元朝侍衞親軍與權力的互動
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元朝侍衞親軍與權力的互動
相關研究著作
而隨着研究的不斷積累,我們可以看到對元朝侍衞親軍制度的探討還有問題可以深化,還有空間可以填補。可以試舉幾例予以説明。從制度視角的理論思考方面,元朝侍衞親軍的制度設計所隱含的“草原—漢地”二元甚至多元制度傳統調試問題尚多有待發之處。我們知道,草原遊牧統治者的親信侍衞集團一直在歐亞政治史研究上的重要課題。這一集團和制度在蒙元時期集中表現為“怯薛”問題。一直以來湧現成果斐然。元史學界一般把侍衞親軍作為元朝建立後怯薛集團的軍事征伐功能的替代者和擴大化。舊有的怯薛羣體僅保留親信侍從和生活服務等基本功能,軍事功能則讓渡給了侍衞親軍組織。直到近年,還有學者論及這一問題。甚至不久以後的6月,張廣達先生還有講座專門討論親衞軍問題。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龐大複雜的衞軍組織的組建沿革問題的再探索需要大量新史料的堅實支撐。廣泛蒐集文集和碑刻中的侍衞親軍史料,尤其是親軍將帥的個人傳記是一個重要基礎。而作者長期田野調查的初步收穫使新史料的構想變成現實。這來源於作者針對藁城董氏家族的長期田野調查。這個家族是元朝第一等漢人勳貴世家,在元朝內廷怯薛、侍衞親軍和內外衙門都有大量的家族子弟任職。因此這一家族的新史料往往有着政治史、軍事史和社會史多方面的價值。比如報告人在新發現的元代藁城董氏家族碑刻與譜牒材料中發現了侍衞親軍新記載。如董氏子弟在侍衞親軍內部的軍職世襲,以及與地方鎮戍萬户府軍職間的遷轉換授問題,較為有趣。元朝的國家框架與軍事體制較之於之前的歷代中國王朝具有更強烈的多元性與世界性。在這個意義下,侍衞親軍制度便難以如以往研究那樣,簡單視作漢制裏中央禁軍傳統的複製與微調。
而且近年的研究也在不斷給我們這方面的提示。如韓國學者李鎔圭(Lee Yong Gyu)2004年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系統探討了侍衞親軍的草原傳統。將元朝侍衞親軍由純粹的漢軍集團向多民族軍事集團發展傾向與元朝政體屬性相聯繫起來。這些意見無論是否是歷史事實,都是比較有理論啓發性的。而從侍衞親軍制度設計的角度,我們還可以看到國家體制的影響。試舉一例。表面上,元朝侍衞親軍同宋金舊制一樣,使用“都指揮使統帥體制”。但熟悉制度的學者應該知道,元朝衞軍是多統帥的,一支衞軍一般設三員都指揮使。這與宋代的禁軍組織殿前司和侍衞親軍馬步軍(金代稱為武衞軍)的單一都指揮使統帥制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多統帥制本身是違反追求作戰效能的軍事學原則,容易造成互相牽制、調動不利,從而削減戰鬥力。這類制度問題都要結合元朝的國家體制才能辦得到較合理的解答。元朝軍事體制由多元系統嵌套組成。大略言之,京師近畿由侍衞親軍戍守,中書腹裏地區由蒙古軍都萬户府、探馬赤軍等屯駐,江南有各漢軍萬户府鎮戍,川陝、吐蕃、雲南有蒙古軍都萬户府、各萬户府、元帥府。東北、嶺北和西域等廣大邊疆地區則由侍衞親軍、蒙古軍和各宗王屬軍管戍。在這些複雜多元的軍事體系中,侍衞親軍與各系統之間存在哪些互動關係,如將帥與兵力之間的換授與調動等等,這些都能在新史料中發現蛛絲馬跡,把我們對於元朝侍衞親軍和元朝政治體制的認識推向深入。
參加對談的元史專家對於這場報告給予了精彩的點評。王曉欣教授認為羅瑋提出對侍衞親軍統帥碑刻史料的挖掘是很有意義的,如他通過對藁城董家的研究就發現了元史的新材料。另外,羅瑋提出元侍衞親軍指揮體制與宋代有所不同,是多統帥制也是值得注意的。還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到元后期,漢軍為主體的衞軍在作戰上退居到色目衞軍之後,重要性下降了。發生這個現象的時間節點和原因是什麼?另外,侍衞親軍的後勤補給結構是怎麼樣的還需要挖掘。漢軍、蒙古軍、色目軍、新附軍的後勤,我們都有所瞭解。侍衞親軍的後勤是否有所不同,我們都需要了解。侍衞親軍中達魯花赤的設置也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一般色目衞軍中設置有達魯花赤,但並不盡然,如河西軍就沒有達魯花赤。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劉曉教授也認為侍衞親軍中各衞中層以下將領的材料還有很大可挖掘的空間。他在整理史料時發現很多衞軍千户的碑傳還保存下來,很多《全元文》沒有收錄,也沒有金石志書著錄。因此地方碑銘材料對於深化侍衞親軍研究很重要。另外如羅瑋觀察到的,侍衞親軍最初來源於跟隨史天澤扈從蒙哥汗徵蜀的現象很有意思。劉曉教授發現有幾支原隸屬張柔的軍團後因為入川作戰而轉隸史天澤麾下,後來都劃入侍衞親軍,也是另一方面的證明。劉曉教授對侍衞親軍總兵數是否達到三十萬人的觀點表示懷疑,因為侍衞親軍的兵員數是屬於當時的國家機密而不外傳。而有的衞有萬人,有的只有三五千人。因此保守估計,侍衞親軍總兵數有二十萬人是比較可靠的。要估計兵員數,最好能準確獲知軍府下邊的百户數量。如地方鎮戍的萬户府,大的有十九個千户,小的下邊僅有三個千户。彼此兵員數差距很大。還有色目衞軍在後期確實比例不斷升高,元末幾乎佔到侍衞親軍總數的一半以上,漢衞軍明顯退居二線。另外,侍衞親軍對外作戰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如滅南宋時,侍衞親軍不是主力,僅是補充軍力。僅是有時在平定北方宗王叛亂時,侍衞親軍才作為主力。更多情況下,侍衞親軍還是作為震懾力量。不到最後不會放出侍衞親軍。作戰還是多用鎮戍軍萬户府。到了元末只有脱脱包圍徐州等少數戰役時才用到衞軍,其他平定紅巾軍起義時很少看到侍衞親軍有什麼作為。這或許也説明了侍衞親軍的衰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13 字。

轉載請註明: 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元朝侍衞親軍與權力的互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