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設“做飯課”:做學問也要懂生活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新增一門《家常菜》課,引發網友熱議。據瞭解這門課由後勤保障部開設,總共18學時,包括基礎的烹飪理論知識和家常菜餚、麪食、點心的烹飪實踐。
在大多數人眼中,高校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與“做飯課”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華東師範大學就出人意料地新增了一門《家常菜》課程,並且對理論知識講授和實踐操作考核做了計劃和安排。據該校教務處副處長表示,這樣的“神操作”是為了貫徹落實《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作為通識必修課。因此學校在課程設置上進行試點嘗試,希望學生通過自己雙手去創造、體驗生活。
事實上,學問源於生活,做學問也要懂生活。高校培養的人才不是脱離生活的工作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具備基本的勞動技能和生存能力,做學問不是埋頭“死讀書”“讀死書”。拿做飯來説,就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體現一個人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基本表現形式。現代教育的意義不應一味注重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還應加強除智力能力以外的德、體、美、勞等其他方面,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只有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也才能夠更好地報效國家、回報社會。
在高校開設鍛鍊學生勞動能力的通識必修課,無疑是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又一次進步。再一次説明了學問不僅限於專業知識,生活處處皆學問。相信通過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夠更好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培養出懂生活、愛生活的高素質人才。然獨木難成林,希望更多高校能夠結合實際探索開設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課程,在堅持走傳統成功老路的同時也能夠開闢新路、謀劃新局,從而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邁向新的階段,推動人才培養機制和人才觀念日趨成熟完善。(徐冉)(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