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拼的真不是錢:雙胞胎兄弟分別保送北大和中科院,父母都下崗
前些時,徐州豐縣城關鎮,大街小巷流傳着一載轟動性的新聞,李家兄弟倆被保送名校博士啦!一個北大物理學院五年直博;一箇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碩博連讀。這不就是三年前同時考取了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物理專業的孿生兄弟麼?
那年這哥倆,是多少考生家長嘴裏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結果。時過三年,這兩個超級學霸,再創輝煌,重上熱門。
兄弟倆同時以佳績考取本科名校,又同時被保送名校博士。不禁有人猜測他們的父母有着怎樣的教育背景?教育孩子何以如此成功?
其實這對孿生兄弟的父母,都是下崗工人。兄弟倆的父親在一家貨運公司做技術工,母親在縣城一家皮鞋廠工作。當社會變革的浪潮一波一波湧來的時候,這對孿生兄弟正是牙牙學語的年紀,隨着工人下崗的大潮,父母雙雙下崗了,從那時起一家四口一直居住在父親原單位的一間三十平米宿舍裏,蝸居生活哪來像樣的書房書桌,兄弟倆的基礎教育時代就在這裏度過的。
從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到兩個名校博士生,十幾年的光陰,沒有寬敞的住房優渥的家境,在命運的跌宕裏他們的父母沒有因為眼前的困局選擇退縮。為了養家父親去開出租車,日裏夜裏、風裏雨裏在路上奔波。
母親除操持家務照顧孩子以外,積零為整打工賺錢,補貼家用。也正是因為做父母的以身示範,吃苦耐勞,這才有了兄弟倆在學習上的踏實勤奮,拼搏進取。
父母是孩子的的第一任老師,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樣的孩子。今年假期期間,哥倆一回家就決定利用在家時間去母親所在工地做工,説賺錢是其次,孩子們覺得只有在工地上,才能親身體會媽媽多年的艱辛付出。
父母除了生活中不畏困境,努力打拼的典範作用,更是把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根植於孩子的心底。在兄弟倆的精神世界裏父親始終是他們的引領人。父親雖然學歷不高,但酷愛讀書。
從小到大,父親送給孩子們最多的禮物也是書籍。每當孩子們遇到難題時,父親總會及時給孩子分享書中故事,循循善誘。成長路上彷徨迷茫的時候,也是父親帶領孩子們在書中尋求答案。讀書可以改變人生,讀書可以選擇人生,是父親傳遞給兄弟倆的堅定信念。
近代知名學者梁啓超説過“梁家是寒士家風出身,但寒門家風並不等同於寒酸;不能因為節儉而虧了身體,對於學習、增長見識的錢,該花就花。”家風育院士,梁家皆俊才。父母愛孩子,唯大愛為其長遠。寒門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的“寒門心態”,目光短淺。
兄弟倆的父母多年奮鬥,決心篤定。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支撐孩子們的未來上,直到孩子學業有成,他們才東拼西湊買了房。有人説“寒門難出貴子”,這無異於給孩子的成功設障。與其抱怨、焦慮,不如和孩子一起奔跑在人生路上。
記得有個家庭貧困的北大女孩,寫下的《感謝貧窮》,感謝她那即使深陷貧困,依然擁有遠見卓識的母親。貧瘠的物質豐盈的精神,當二者只能反襯的時候,感謝貧窮,讓她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是否寒門,不在於財富多寡的分階,而在於為人父母者的價值觀。不要輕易相信階層固化論,更不要以此為藉口,掩蓋教育觀念的缺失。目前社會上相對公平的高考,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普通人上升的通道始終是敞開的。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項系統工程,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社會、學校、家庭缺一不可。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孩子的成長就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
今日互動:把你的好的教育方法,和我們分享吧。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