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大院士領銜戰疫“雲課堂”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天津1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1月8日,天津突發奧密克戎新冠肺炎疫情。天津大學數萬名留校師生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慌亂,依然井然有序地運轉,照常泡圖書館,照常做實驗……除了做核酸檢測,對於學生來説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多了門院士領銜開講的精品課——“科技賦能 同心戰疫”空中課堂。

雲中課堂 院士領銜主講

疫情暴發,各項緊急預案隨之啓動,管理服務、保障計劃、防疫措施為天大在校生鑄起了強大的保護罩。與此同時,學校組織名師開設“科技賦能 同心戰疫”空中課堂,不僅講學術前沿,也要講好青年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讓師生共同上好這堂抗疫思政課。

1月10日晚,天津大學首場“科技賦能 同心戰疫”空中課堂在線開講。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率先開講,從專業角度對“合成生物學及應用”進行解讀,1400餘名師生一起雲端“聽講”,還有不少其他高校的師生紛紛前來“刷屏”“點贊”。

元英進長期致力於合成生物學科研教學,講座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從合成生物學話題引入,介紹了合成酵母基因組的方式和方法,以DNA數據存儲為例展望了合成生物學的潛在應用領域,並基於《科學家生物安全行為準則天津指南》倡導負責任的生物科研,鼓勵科研機構加強監管和自律。

“這次課要面對全校不同院系的學生,專業的‘度’需要好好把握。”雖然合成生物學已經講了無數次,但元院士備課仍相當認真,還請了非化工專業的同事提前聽課提意見。

報告結束後,火爆的交流互動現場宣告了首場講座的成功。互動中可愛的“元教授”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經驗,進一步探討了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造的作用、DNA存儲與常規存儲的差異、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方向等問題,並勉勵同學們立天大志,做天大事,為中國成為科技強國貢獻天大的力量。

“當我在為新增病例焦慮的時刻,聽了元英進院士的空中講堂,看到了那麼多前沿的科學技術,一下激發了我繼續努力前進的動力。我們應該積極響應天津市及學校的號召,在科學防疫的同時,認真學習自己專業知識,爭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作出貢獻,展現一個天大人的責任與擔當。”化工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穆凱代斯·太外庫力感言。

雲中互動,在疫情大考中,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大思政戰疫 講好信念擔當

戰疫雲課堂第二講迎來了天大的明星“海燕”。

水下滑翔機是實現海洋廣域長時和精細化連續觀測與探測的有效工具。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王樹新帶領團隊潛心20年研製的“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已創造下潛深度10619米的世界紀錄;實現最長連續運行301天,最遠航程歷程達5506公里的記錄。這次雲中課堂,王樹新從“海燕”的研究意義講起,生動而鮮活地向師生們講解了“海燕”的各項“絕活”和其背後的技術創新,並結合團隊的科研過程和師生分享瞭如何將課堂所學與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尋找科研方向的心得。“海燕”的外殼為什麼是“黃色”?“海燕”如何實現組網聯動?“海燕”如何解決長期航行附着物的問題?講座後各種各樣的問題刷了一屏又一屏,王樹新教授一一作答,直到時間結束。他叮囑同學們,做科研要認準目標並持之以恆,不能因是否有項目或者盲目追逐熱點而改變。“最初研發海燕時,沒有項目,資金短缺,‘國家亟需’是讓我們堅持的信念,給它取名字時,我和王延輝老師同時想到了高爾基的《海燕》!不要懼怕困難,困難是用來被克服的。”“王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受到了海洋安全的重要性與科技創新的天大力量。疫情阻隔不了知識的傳播與精神的傳遞。”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2019級本科生陳煜同學説。雲中相聚,在疫情大考中,增強了學生擔當的信念。

疫情大考 書寫滿意答卷 

疫情來臨,天津大學藥學院的張雁教授第一時間返回學校,他掛念自己的學生。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做完核酸檢測的學生們都已經回來照常學習工作,實驗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圖書館、教學樓、宿舍樓,燈光依舊。天津大學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的同學李成迪是個視頻達人,疫情暴發以來,他用視頻記錄了天大的抗疫故事,其中有兩個點贊量很高,一個是《天津挺住 天大加油》一個是《孤勇者——致敬抗疫英雄》。視頻中兩個鏡頭讓人過目不忘:當疫情降臨,學校和老師用專業與擔當為天大學子構築堅不可摧的保護罩。當黎明到來,醫護人員迎着朝陽化身金甲戰士保衞校園安康。1月10日天津大學官微發佈了一條推文《@天大人,各就其位,齊心抗疫》,物資充足,老師、志願者給力,學生安心讀書科研的一組照片引起了家長熱烈的評論,紛紛點贊加油,表示“還是在學校裏好”。“學習不止是在課堂上,我們要善於在應對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種危機中,鍛鍊學生的意志,增強他們的勇氣,增長他們的才幹,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