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APP會員就能查看孩子排名?
“我是個土包子,花了388元充會員查了孩子期中考試排名……”最近,有個帖子在網上引起了熱議,網友Que自稱在“某分數”APP上買會員只為查孩子的排名,讓她沒想到的是,所謂“排名”,只看了一次就不能看了。
究竟是怎樣的平台,能知道孩子的成績?充值會員公佈的排名又是否真實?此貼一出,有網友跟帖表示這是智商税,因為教育部明令禁止中小學公佈排名;還有的網友表示,自己孩子的學校也用相同款的APP,只不過自己沒有開通會員功能。
事實上,電子閲卷在學校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智能化時代的發展,讓中小學很多教育環節融入了信息化的影子,上網課、考試閲卷、錯題分析等等,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存在。提質增效是信息化的初衷,但事實上這些對學習過程監控、結果分析的信息化平台,往往都是由第三方平台建立,學生、家長使用基礎功能不用付費,但其衍生服務的商業性也不言而喻。除了“某分數”這款APP之外,市面上還有“某天網絡”、“某慧網”等APP為教師提供閲卷、在線評測等功能,這些第三方平台累計了大量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所謂的付費看排名,是APP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還是真如其説權限掌握在校方手中?查排名為噱頭,真有家長花388元會員費
“學校不公佈學生排名,‘某分數’APP客服説能夠查排名。”張女士孩子所在學校是通過“某分數”APP進行電子閲卷,並在該平台綁定了學生的學號和姓名,這樣一來,家長和學生就可以免費查分、錯題等信息。
這樣一來,張女士就會經常打開“某分數”APP,一來二去對其中的功能就慢慢熟悉起來,比如“某分數”APP主頁顯示有“考試、失分回顧、作業測驗”等欄目,對孩子學習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
有次無意跟客服聊起會員功能,客服提到“看排名”這三個字,一下子就觸動了張女士的心,“388元一年會員費,如果能看四次期中、期末考試,也值了!”
不過只看到了一次排名,張女士就發現不能看了。這讓張女士感到疑惑:怎麼看完一次就不能再看了?在APP上看到的排名究竟是不是真的?對於張女士的疑惑和退款要求,客服馬上換了説辭,強調會員費主要是其他增值服務內容,教育部是不讓公佈排名的,如果能看到,也是老師開通了相應的權限。
對於這樣的結果,張女士表示不解:“家長衝着查排名而付的會員費,結果平台讓我去跟老師確認開通權限,那我的付費目的何在?”
由此,也不由地讓她質疑“某分數”這款APP是否符合進校園的標準呢?
根據《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備案管理辦法》,各省教育行政部門將持續推進教育App備案制度,在2020年公佈的245家企業476個教育App備案名單上,“某分數”APP名列其中。也就是説,“某分數”進校園讓教師、家長、學生使用,屬於合規行為。
但,這並不意味着該款APP上所有功能都合理。
教育部命令禁止的排名,為何會在這款APP上被家長看到?為此,記者聯繫了“某分數”的客服,其400電話永遠都在忙線並自動掛斷,在線客服一直顯示40多位諮詢者在排隊,在反覆聯繫及等待後,終於與客服開啓了對話模式:
問:388元的會員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答:會員功能包括:學生端:錯題本的學霸答題,解析的學霸答案,單科和全科學業報告,如果學校沒有屏蔽排名可以使用(班級模擬成績,班級年級排名)自主練習,錯題本打印,知識庫試題打印;還包括家長端的家庭測評等功能。
問:那就可以知道排名?
答:你要先諮詢學校開不開通這個權限,有的學校會特別申請公開一陣子,但不是一直公開。
問:你們現在覆蓋了全國多少學校?
答:很多哦。
對於“某分數”APP的做法,不少家長都表達了不解,既然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排名,為何要留一個收費的口子?而且這樣的權限給老師,意欲何為?
面對家長們的不解,一名資深教師向記者表示,雖然她本人沒有使用過“某分數”APP,但她表示:“教育部的規定,我相信大多數老師都不敢踩紅線。平台方利用查排名這一點當噱頭,也是瞄準很多家長不會向老師核實是否有權限一説,這種營銷手段就是為了賺取會員費,應該被及時禁止。”
遊走在政策左右的“進校園”APP大軍隨着“互聯網+教育”理念的逐漸深入,校園電子書包、信息化平台、教學過程化評價體系……這一切都加速着家長和學生對教育信息化的適應,一批像“某分數”這樣的APP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如“某學網”、“某天網絡”等等,通常分別設有教師端和學生端、家長端的不同入口,以此區分提供不同的功能。
那這些平台究竟是如何實現數據彙集呢?其實,這些教育類APP大多與學校開展合作,學生賬號只需學號、姓名等信息就可自動生成,教師可在其平台進行網上閲卷,從而實現考試大數據的匯聚,並智能分析學生考試失分點,為其定製個性化錯題集等等。
考試查分、學情分析、試卷解析……往往是這類平台的賣點,根據“某學網”官網信息,該APP已經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16000所學校實現常態化應用,受益師生超過2500萬人,每月平均服務各類班級、年級考試,班級測試數萬場。在其頁面底部,還展示着與其合作的各省市重點學校的名稱。事實上,這些APP通過初期免費推廣模式,不斷擴寬市場,讓教師、學生、家長都適應這種對在線改卷、統計分數的新模式,進而推出增值收費服務。
記者瞭解到,在這些APP平台上,查分、錯題本、分析報告等服務都是免費提供的。至於會員收費項目則由家長決定是否要購買,某平台在購買會員服務的條款中明確表示,其提供的個性化服務系收費項目,此收費與學校方無關。
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一批優秀的教育類APP確實通過其敏鋭的市場判斷與優質的平台服務,進入了全國各大中小學。但對於其增值付費服務部分,究竟是否合情合理?又是否有相關部門進行監管呢?
值得一提的是,“某分數”這款APP在“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發佈通告中被點名,其安卓版本存在的問題:一是在申請打開存儲、相機、麥克風等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時,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二是收集的設備IMEI號等個人信息未在隱私政策中説明;三是未逐一列出嵌入的友盟、騰訊等第三方SDK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類型。
毫無疑問,如今向校園進軍的“APP們”都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備案,但其衍生出的各類收費服務層出不窮,面對巨大的教育市場,這類教育APP能否堅守住公益初心呢?
為何查成績排名之風屢禁不止考試、查分、排名,這些觸及每一個家庭神經的關鍵詞,在教育類APP上屢見不鮮。然而,企業是否有權獲取學生成績?打着查排名的噱頭,誘導家長付會員費是否屬於違規行為?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教育部規定嚴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佈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如果學校老師通過APP公佈成績排名,屬於違規行為。一旦出現這類問題,要嚴查學校老師是否強制推薦家長使用,是否違規公佈成績與排名。
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要控制考試次數,探索實施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確定考試內容,對相關科目的實驗操作考試提出要求。命題應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注重加強對能力的考察。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然而從現實看,依舊有一些小學和初中老師,會採取線下(在班級裏)或線上(在家長羣)的方式,用更隱晦的“公佈”學生分數、排名。更耐人尋味的是,眼下的輿論,關注的並不是公佈學生分數、排名違反規定,而是討論分數、排名是不是學生的隱私。
究竟是什麼讓不得公佈學生分數、排名的規定落實不到位?
對此,熊丙奇認為,很多地方教育部門、學校,就用學生的統測成績、排名(全縣或全區排名)來評價教師教育教學,在把學生考試分數、排名作為重要考核指標的情形下,公佈學生的分數、排名,是為了讓家長也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少家長質疑學校、教師對學生不負責。在家長們看來,義務教育階段不公佈考生的分數、排名,是“掩耳盜鈴”,既不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不利於學生做好升學規劃。
也就是説,家長們對待排名、成績的認識,是出於當前中考、高考制度對排名的強調。這就是公佈成績、排名面對的困境。
熊丙奇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改革升學評價體系。否則,教育理想、教育法律法規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會讓教師和家長都陷入迷茫,明知某些做法侵犯學生的隱私、人格尊嚴,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且違反有關教育規定,然而,不這麼做,又不能實現升學利益的最大化。而升學利益顯然是大家更看重的,於是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就被放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