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篡位時漏殺一小孩,結果他後代滅了司馬家族,成為開國皇帝
三國時期,可謂是一場文武相爭最震撼的場面,也是留給後人其為深遠的政治策略和人生感悟。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有謀略思想的政治家,能與之相抗衡的就是司馬懿了。
司馬懿從小就聰明,都説人性本善,很多反派都是從善良轉變到最後的十惡不赦。司馬懿亦是如此。司馬懿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雖有一顆雄心壯志,可惜生在亂世,卻無君主值得他俯首稱臣。
建安六年,曹操仍是司空,便聽聞司馬懿之才,想為己用。司馬懿見曹氏當時已手握東末政權,並未想輔佐曹操,便以卧牀生病為由,拒絕曹操的任職邀請。當時曹操還派人暗訪司馬懿是否真實患病無法起居,最後確認後就放過司馬懿。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採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對使者説,若還像以前一樣生病卧牀不起,便逮捕他。司馬懿聽後畏懼不已,只能聽命任職,當時的司馬懿,不過只想保命就職,做好自己分內事。
戰國時期都知道能者居上的道理。曹操生性多疑,既想坐擁權勢,又信心不足,害怕權勢丟失。加上司馬懿的才能謀略,確實為他取得不小功績,這也是曹操忌憚司馬懿的原因。當功高蓋主的時候,所有的忠誠都是皇權的威脅。
但曹操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司馬懿在不斷印證自己實力得到發揮的時候,自然也有自己的雄心壯志,野心也在步步為營。這種心思的體現怎會逃過曹操敏感多疑的覺察。司馬懿當時雖未有任何忤逆行為,但曹操嗅到其有威脅之害,不可再繼續重用。
然而當時曹丕和司馬懿關係甚好,時常維護他,司馬懿為取得曹操信任,勤於職守,廢寢忘食,才得以保住官職。所謂權勢之爭,任重而道遠。司馬懿當年抵抗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遼東,其才識與謀略不容小覷。
司馬懿勸説曹操稱帝,可見其野心勃勃,隨後曹操稱帝,輔佐曹氏三代,忍氣吞聲,並在曹爽架空其權勢時,仍偷偷訓練3000名死士。直到曹爽大意去了高平陵,這個老人終於站起來了,趁曹爽歸來時被司馬懿人馬包圍在其家中。
司馬懿以曹爽謀反罪名,將其一起殲滅,並把曹爽相關黨羽一舉殲滅三族,其中包含大司農桓範,成功篡得政權後的司馬懿已是白髮蒼蒼,一生怕於權勢,得到權勢後也未敢稱王。
司馬懿死後,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成為晉國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稱帝期間,在治國措施上的,進行了系列改革。司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別有創新,有些為東晉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響了西晉一代及其以後的政治。
司馬炎稱帝前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頒行户調式,促進人口增殖,使得經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滅吳戰爭之後,司馬懿驕奢淫逸怠惰政事。晉朝分為東晉和西晉,歷傳15任皇帝,共存155年。
司馬懿當年殲滅曹爽一帶黨羽,其中桓範之子桓楷倖存,後隱姓埋名。古時候的權勢間的鬥爭與殺戮讓深陷其中的後代揹負着各種榮辱,血海深仇。桓楷親眼目睹家族滅頂之災,怎會善罷甘休。
隱姓埋名,告誡子孫後代,要為家族一雪前恥。代代肩負着報仇雪恨的使命,不斷的向朝政靠近,磨刀修煉,不斷暗地削弱司馬家族的勢力,司馬家的後代也一代不如一帶,桓氏後代終於迎來可以跟司馬家族互相抗衡的時候。
東晉末代皇帝司馬德文曾多次帶兵攻打桓楷之孫桓玄,屢屢戰敗。這時的晉朝已岌岌可危。桓玄最後篡位成功,建立桓楚。
桓玄稱帝前期,對司馬家族的一干人等,有機會都狠下殺手,不留餘地。稱帝后的桓玄,並無心思理朝政,反而是驕奢荒淫,通宵玩樂。當時即位的東晉,朝政已是紛亂不堪,很難大力整頓。隨後桓玄僅在位數月就覆滅了。
兩代政權大臣的後代先後成為開國皇帝,皆因野心與仇恨的鞭策。司馬懿為曹氏忍氣吞聲一輩子,因畏權勢而從政,因從政而野心勃勃。司馬懿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自身的性格有關。
有着才幹但不屈於受制於人,但又不敢於坐擁天下,這種矛盾也讓他時常陷入痛苦當中。所以他的子孫後代稱帝,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樁憾事。而桓氏的後來者居上,也是從不斷的仇恨當中樹立目標,篡位稱霸。但並未有心為百姓造福,重整朝堂。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做事要有目標,皆不可因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殘害無辜,損人利己,最終得到的結果是不會長久的。同時正確行使自己的慾望,人有貪念是人性本質,人有怨恨亦是人性所使。
我們只要堅守善心,於人於己皆有利。做力所能及之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因為你不知道,你今天的行為,好事壞事哪個先來。就像司馬懿之事,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未來會因為你的不當行為付出不可預料的代價。
每件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我們從歷史事件中,去尋找到處事的能力,這也是歷史給我們的意義,也是我們需要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