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學生,每月要求4500元的生活費,過分嗎?
最近各地高校陸續開學,大學生們也都返回了校園生活。而一些關於大學生活的話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比如大學生活費等。
我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一個熱門的話題帖子,有位大一女生在帖子中稱自己向母親索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遭到了母親的拒絕,自己感到很委屈,認為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
這個帖子當時引起了網友們激烈的討論。
有人覺得,和一擲千金的紈絝子弟相比,這位女生一個月4500的生活費其實並不高。
但也有人認為,和多數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相比,一個月4500的生活費那是相當過分了。
對此,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呢?
一、生活費要和家庭經濟水平相適應
如今在不少公辦高校,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可能也就4500上下,而如果生活費一個月就得4500元,差不多抵上了一年讀書的學費。
我相信大多數城市的家庭,並不會大富大貴,尤其是二三線城市,本身父母的經濟收入就不高,根本無法支撐這麼高的生活費。
舉個例子來説,我一個在四川的親戚家,兩夫妻40多歲,孩子也剛上大學,他們二人都是工薪族,每個月合計的收入也就在八九千。
如果他們要給孩子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這就意味着大約一半的收入都要給孩子消費,也許剩下的收入也勉強支撐家庭日常開銷,但人到中年,哪裏沒有個生病、人情往來的事情,而且上面還有老人需贍養,這樣的支出結構顯然不太合理。
所以,我的觀點是大學生的生活費需要和家庭經濟水平相適應,父母養育你上大學並不容易,這個過程就花了不少費用,作為子女也該體諒下父母的難處。
二、即便家裏有錢,也最好不要給高額生活費
有人會説:“我們家裏有錢,給孩子多一點生活費有何不可?”
這句話客觀上來説當然沒錯,但是從孩子未來成長的角度看,我並不建議家長們在孩子這個年紀就一味拿錢來滿足他們的需要。
首先,如果孩子一個月能拿到4500的生活費甚至更高,她就潛移默化地會產生了依賴心理,覺得自己家有錢,若以後畢業了沒有好的工作,父母也可以養得起我。
內心一旦有了這種念頭,可能孩子在大學裏就不會非常努力,同時還會影響她將來的擇業觀念。
其次,一個正常的大學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根本用不了4500那麼多,包括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高校也是如此。
除非孩子還有其他的不合理消費需求,比如出入外部娛樂場所,購買奢侈品等。
那麼父母給了這些錢,雖然滿足了孩子,但卻助長了其不健康的消費習慣,同時也容易使孩子在學習上分心。
三、與其厚着臉皮“啃老”,不如自力更生
對於大學生來説,若希望擁有更多的生活費,可以為自己添置一些物品,我覺得並非都要依靠父母。
比如我當年讀大學時候有個室友,家裏條件不好,他一個人通過寒暑假的外部兼職,賺到了一台筆記本電腦的錢,這台電腦也在他此後的學習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凡是踏入高校的學生,多數已經成年,其實自己有手有腳有頭腦,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去掙錢。
並且通過自力更生賺錢,才更加體會得到父母工作賺錢的不容易,能夠對金錢觀和消費觀形成正向的內化。
而那些每個月都要問父母索要4500生活費的大學生,以後踏上了社會十有八九也是傳説中的“啃老族”。
寫在最後
在這個充滿金錢誘惑的環境中,作為家長讓孩子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非常重要。
為人父母的,誰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誰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苦?
但是大學本就是一個人從學校到社會的緩衝階段,在這個時期讓孩子懂得賺錢與消費的關係,體驗社會的壓力並不是一件壞事。
各位朋友,您對此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