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眼中,功臣名將是皇帝的
依仗
和人民歌頌的對象;而為建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更是名垂青史。可是在滾滾歷史長河之中,卻有這麼一位大功臣,他打江山的功勞堪稱第一,對皇帝忠心耿耿,但是卻被天下人唾罵,連他侍奉的皇帝也瞧不起他。
這位悲慘的大臣叫做洪承疇,他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英都,自幼家境貧寒卻十分用功地學習;他自小立下了治國平天下的鴻鵠之志,這宏偉志向很得他的老師洪啓胤賞識,洪啓胤評價他
“家駒千里,國石萬鈞”
。
萬曆四十四年(1616),洪承疇赴京參加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一、剿寇有功
崇禎二年(1629)因為種種原因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為了鎮壓起義,朝廷派當時的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去施行“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策略,但卻沒有起到效果。崇禎二年(1629)農民軍領袖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而此時的楊鶴手中沒有可以委派的將領,情急之下,楊鶴派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沒想到洪承疇居然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這是洪承疇的成名之戰。
這場戰爭之後,洪承疇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看重。在後來的幾年,洪承疇先後擊敗王左桂、張獻忠等人的軍隊,逐漸成了明朝抗擊農民軍的中流砥柱。
不過,洪承疇畢竟不是戰神,不會一生只打勝仗的而無敗績。在松錦之戰之中,洪承疇原本作戰是採取且戰且守的策略,在這作戰方針下,明朝軍隊步步為營,可無奈朝中不支持他這種作戰方式。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崇禎皇帝也希望洪承疇能夠速戰速決。崇禎十四年(1641)八月,皇太極得知洪承疇的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將大軍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大軍攻錦州外城,以此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迫於此,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可卻戰敗了。
二、
被俘降清
崇禎十五年(1642)一月,洪承疇聽説朝廷的援軍趕到,派六千人馬出城夜襲,卻被清軍打敗。松山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後,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派人告訴清軍,説自己願意拿兒子做人質約降。三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殺。
洪承疇被俘後,絕食數日,無論皇太極派人怎麼勸,他都不肯降,而且將皇太極派去勸降的人罵得狗血淋頭。可皇太極仍不放棄,又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還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對洪承疇關懷備至。有一次,皇太極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京劇《洪母罵疇》
反觀明朝這邊,朝廷以為洪承疇已經戰死,大肆舉行悼念活動。崇禎皇帝還親自感念他:“
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
”可怎知剛要準備建設祠堂紀念他,從敵軍那邊卻傳來了洪承疇投降的消息,此時的崇禎皇帝驚呆了,自己如此信任的忠臣竟然做出如此喪權辱國之事,老百姓怒從中來,將其雕像狠狠砸碎,永世不再供奉。
所效忠的朝廷和自己攻打的朝廷對自己的待遇如此天差地別,洪承疇心裏一涼,便投降了清。
三、為清效力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命隸鑲黃旗的包衣牛錄中。但皇太極對洪承疇恩禮有加只是表面,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終皇太極一朝,除了諮詢他一些軍政外,也沒有給他任何官職。
順治繼位之後,明朝已經在滅亡邊緣了。多爾袞率十萬大軍南下攻明,洪承疇為他獻計:
“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
。清軍入北京之後,順治皇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在他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因此成為清朝的首位漢人宰相。
順治二年(1645)攝政王多爾袞認為清朝的天下已經穩定了,於是頒佈了剃髮令,強迫漢人剃髮。但是剃髮令讓漢人十分難以接受,這一下子使得各地漢人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南方掀起了反清復明的浪潮。而此時清朝廷派出洪承疇去鎮壓這些農民起義,洪承疇手段十分強硬、不服就殺,於是就有了大規模的屠城事件爆發出來。
洪承疇確實為清朝政權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作為
漢人,他背叛
漢族政權
,還為了滿族政權屠殺漢人,這就讓漢人非常厭惡他。然而,不僅是漢人瞧不起他,連清朝皇帝都瞧不起他,乾隆皇帝直接把他打入《貳臣傳》。
縱觀洪承疇一生的浮沉,我們不否認他的能力,甚至連忠心也不能否認,但他為了滿人政權觸及漢人的逆鱗,自己身為漢人又為滿人猜忌,這就有了他身為功臣卻兩邊不討好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