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盡一生是語文——大學應成為語文素養的飛躍期
作者:王素改(鄭州大學文學院直聘副教授)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稱,一般也用來指代語言文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化等概念,它不但是構築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石,也是傳承國家與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近些年,隨着《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英雄》《朗讀者》等語文類電視節目的持續熱播,社會對語文的關注度不斷攀升,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本應作為語文素養飛躍期的大學階段卻出現了語文教育邊緣化、大學生語文素養弱化的現象。
據筆者觀察,部分大學生書寫不夠規範,字跡潦草,提筆忘字,甚至錯別字頻現,比如將“隨聲附和”寫成“隨聲附合”;還有學生缺乏對常用詞語、成語的瞭解,褒貶使用不當,比如含譏諷意的“粉墨登場”被誤用為“精彩的表演”。許多高校教師抱怨學生的論文和實驗報告語句不通、詞不達意;用人單位也反映部分大學畢業生應用文寫作能力較低,不會寫基本的總結、報告。此外,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一些大學生普通話不標準、不敢上台講話、表達不流暢,甚至唸錯常用字。
事實上,大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不再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而且大學生有更多自主時間和精力閲讀經典,也有更加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社會感悟,能夠敏鋭揣摩,充分分析,探求本意。比如,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中學生由於很少有遠行的經歷,感悟較少,作文時對動作的刻意細緻描寫多是“為賦新詞強説愁”;而大學生多在外地求學,對家人的思念和離別的惆悵使其對文中語句感同身受,寫作時更容易迸發真摯的感情。因此,如果説中小學是語文素養培養的基礎階段,踏入職場後是語文素養的體現階段,那麼作為承上啓下的大學應是語文素養的飛躍階段。
對大學生而言,要轉變“語文無用論”的態度,樹立“利盡一生是語文”的思想。北大陳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專門提到,“語言文字、文學的修習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你一輩子的。一輩子回過頭來看,其實對你影響最大的是語文課”。從實用的角度看,當下不少招聘的筆試中都有申論寫作,就是考查應聘者的語文素養;而且,許多單位的工作傳達、總結、計劃等大都以書面形式開展,對語文素養高的人才需求很大。更重要的是,語文素養是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提升語文素養有助於大學生在與先賢的對話中汲取豐厚營養,獲取成功經驗,提高審美品位,發現人生真諦,探尋幸福秘密。
高校作為大學生的培養單位,應當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從簡單的專業技術培養向綜合素養培養轉變。許多專家都指出,“兼具理工和人文知識的交叉複合型人才是尖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語文素養和技術學習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兩端,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語文所需要的批判意識、創新思維與技術革新具有一致性。此外,許多現代技術都有語文的參與,比如,當前人工智能輔助新聞寫作、語音輸入、智能詩歌創作系統等都是計算機技術和語文知識結合的典型體現。
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方式陳舊,被戲稱為“高四語文”,亟須課堂改革。大學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以激活大學生的語文熱情為前提,在語文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採用豐富直觀的教學材料啓發學生深入思考,開展辯論賽、讀書會等語文社團活動吸引學生,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讓語文課堂變為有用、有趣、有魅力的體驗課和提升課。同時,營造豐富的校園文化環境,比如邀請大師名家來校開講座,舉辦誦讀大賽、詩詞大會、書法筆會等活動,使學生隨時能受到人文精神的潤澤和薰陶,也有助於提升大學生語文素養。
綜上,轉變語文學習的態度,綜合利用語文學習資源,激發大學生的語文熱情,能快速提升大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社會的語文素養,厚植全民綜合素養提高的沃土。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3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