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總擔心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冠?清華大學心理系老師支招如何緩解焦慮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經典

隨着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人們的心理狀態也在發生變化。有的人擔心感染,有的人擔心小概率事件發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人們為什麼會產生恐懼心理?該如何緩解焦慮情緒?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師、博士生導師牟文婷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

牟文婷為中國註冊心理師、美國執照臨牀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為焦慮障礙短程干預,臨牀專長是各類焦慮障礙和抑鬱症。

擔心感染是正常心理表現,要理解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

新京報:近日,全國各地先後出台疫情優化防控措施,同時,大家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一部分擔心出門被感染,甚者在家裏也擔心中招,怎樣看待這種心理?

牟文婷:目前,疫情防控政策有了調整。隨着防疫防控措施的優化,部分人出現心理不適的情況,奧密克戎傳染性強,大家擔心感染也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表現。

新京報:如何緩解心理不適或焦慮情緒?

牟文婷:首先要對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和拆解。就是大家為什麼怕感染?是害怕感染本身?還是擔心死亡?二者是非常不一樣的。實際上,有些人不是害怕感染本身,也不是害怕因為感染所要經歷的身體痛苦,而更多是害怕感染後的後果。

所以要緩解焦慮情緒,首先要分析怕的是什麼。當意識到害怕,多關注數據,少關注個案,多關注科學信息、實事求是,就可以逐漸驅散恐懼。

另一方面,是接納事情的不可控性。奧密克戎傳染係數非常高,感染是一件不完全在我們掌控之內的事情。對於不能掌控的事情,最好的心態就是接納。接納就是理性上認識到事情發生與否,既然不在我們掌控之中,那就接納這件事的發生,放棄對這件事控制的慾望和嘗試。主動接納能降低負面事件對我們的影響。但是,如果抗拒現實,會讓一個人更焦慮,也會放大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 

面對不可控小概率事件,過度擔心、焦慮會適得其反

新京報:有些人還是擔心小概率事件發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

牟文婷:這種擔心可以理解,這也是我做焦慮干預時常見的一種擔心。很多小概率事件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人的一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概率且不可控的負面事件。比如開車上馬路,有發生車禍的可能性;即便你自己開車特別謹慎,完全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各種安全事項,但有可能對方不謹慎,不遵守交通規則,都不是我們掌控之內的事情。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再比如乘坐飛機,可能會有事故;生活在某些地區,可能會有地震或者其他自然災害;此外,人可能還會遇到各種其他疾病,有的也很嚴重和痛苦。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而且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那我們為什麼沒有每天去擔心這些事情?因為平常的心理機制就是把這些信息自動從大腦中過濾掉了,才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重要、更可控的事情。擔心大概率可控的負面事件是未雨綢繆,擔心小概率不可控負面事件則是杞人憂天。 對於不可控的事情,最重要是明白,擔心也沒有用;如果因為過度擔心、焦慮導致自己免疫力下降,還會適得其反。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疫情對於青少年(大學生)羣體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比如,上網課不能正常和同學交往,實驗、求職受阻,會不會帶來心理創傷?

牟文婷:專業心理學上所指的創傷是指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常見的創傷源包括地震、自然災害、飛機失事、戰爭等,或者直接面對身邊愛的人、親人去世,會造成心理創傷。

如果是疫情封控引起的心理上的不適,比如,學業進展不順利、找工作受阻,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更多的是一種長期的慢性壓力,不是創傷,是接納或接受的過程,不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新京報:適應疫情變化大概需要多久?

牟文婷:適應變化的時間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心理訴求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想立刻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有的人認為健康是最重要的,要再觀望一下,這都是正常心理現象。

隨着時間推移,案例積累或許能打消人們對奧密克戎的恐懼,身邊活生生的案例是最能給大家帶來信心的。

另外,每個人性格特點不同,有的人本來就存在健康焦慮,沒有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有些人如果發生頭疼腦熱,就會比較擔心會不會出現大問題,而也有的人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更不願意去醫院。

還有些人本身屬於易焦慮體質,在這方面,我對學生羣體的研究比較多,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學生羣體當中(中學生24.3%,大學生28%)存在焦慮症狀,但尚未達到臨牀診斷,每個人擔心的內容也不一樣,有的擔心身體健康、有擔心學業、工作,還有的擔心買房、戀愛。目前,我的實驗室還在進行多項研究,也在網絡平台上(知乎)招募研究對象,對廣泛性焦慮障礙人羣、大學生抑鬱人羣等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以便為焦慮抑鬱羣體提供更好的幫助。

新京報:易焦慮體質指的是什麼?

牟文婷:易焦慮體質是一個通俗的説法,學術用語叫做特質焦慮,是指在許多情況下注意、體驗恐懼、擔憂和焦慮這些負面情緒的性格傾向。 

居家狀態可尋求親朋好友支持,不要過度關注負面信息

新京報: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過度焦慮?

牟文婷:過度焦慮有的常見表現包括:停不下來的擔心,腦子裏總在想負面消息;每天總是坐立不安,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心煩意亂;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時候還表現為易怒,特別是在親人這種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發怒。研究顯示,當一個人處於過度焦慮狀態時,免疫力會下降,如果真的生病,康復起來也慢。

新京報:居家工作或者居家康復過程中,該如何調整心態?

牟文婷:多與親朋好友聯繫,尋求社會支持,如果心裏鬱悶或者壓力大,不要自己一個人憋在心裏,可以跟身邊的朋友聊聊天,傾訴一下。如果是居家辦公,還可以進行體育鍛煉,特別是户外運動,多與大自然親近,都能夠讓一個人的心情變好。

還有一個方式是轉移注意力。不要總是過度關注跟新冠肺炎相關的負面信息。我們每天要接納很多信息,過度關注負面信息時,也會對心情產生負面影響。如果是居家康復,一定要注意保持規律生活,早起早睡。

新京報記者 蘇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