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説專業·筆記|譚天偉院士:化工不是“天坑”,讓世界更美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每到高考報志願,總有“化工專業是天坑”一類的聲音冒出來,真的是這樣嗎?“院士説專業”節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對化工類專業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解讀。
化工類專業具體做些什麼?學化工危險嗎?學化工就業情況怎樣,行業前景如何?到底什麼樣的同學適合學化工?
作為我國化工行業的領路人之一,同時也作為一名一直堅守在講台上的大學老師,譚天偉院士對於化工的總結非常通俗易懂:“化工就是如何將化學產品工業化,使我們每一位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化學產品。”
談及考生關心的“天坑”傳聞,譚天偉直言:“説化工專業是‘天坑’是錯誤的,其實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工有關。最簡單的,醬油、醋、鹽都是化工產品。”
譚天偉介紹,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所發現的、從自然界中提取出來的物質,不到300萬種,而自化學、化工誕生起不到200年的歷史中,化工已經合成了接近3000萬種新分子。
“一個創造如此多新物質的專業,怎麼能説它是‘天坑’呢?”譚天偉表示,實際上,化工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介紹,消炎用的青黴素,大家常用。上世紀30年代初,青黴素剛發現的時候,一公斤要1.6萬美金,比黃金還貴。白求恩來中國,帶給八路軍的見面禮,就是3支青黴素。現在,5個9純度的青黴素,目前僅需每公斤約100元。
青蒿素,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它,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從種植的青蒿中提取它,種植面積再擴大,一年也只能種一茬。而現在,用微生物發酵生產青蒿素,一年365天都能做。一個50立方米反應器的青蒿素產量,相當於種10萬畝地青蒿。
芯片,是我國被“卡脖子”最嚴重的領域。卡在哪兒?譚天偉院士參觀過華為公司新建的基礎研究實驗室,其中有一個就是化學實驗室。化學和芯片也有關係?原來,生產芯片所需的高純試劑與材料,是通過化工方法得到的。譚天偉解釋,搞科研,最後就是要比拼誰搞出了新東西,而只有化學和化工才能夠產生新分子。
在他看來,世界如此繽紛多彩,化學和化工功不可沒。而這,也恰恰是化工的魅力所在。
他想對考生們説:“化工總是在不斷進步,你都不知道未來還會產生哪些新的分子,所以如果你對未來充滿了好奇,想搞發明創造,你就應該到化工這個領域。因為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新東西產生。”
那麼,學習化工是不是像傳説中的那麼危險呢?污染、爆炸能夠避免嗎?
譚天偉坦言,在化學品的生產過程中,確實有時需要一定的高温高壓條件,如果操作不當會產生爆炸、泄漏等問題,也可能伴隨一些有毒有害物的產生。他説:“但有這種風險並不代表它一定會產生環境的問題、安全的問題,關鍵就是我們怎麼去管控。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化工的操作規程去做的話,其實這種(風險)完全可以被杜絕的。”
他補充道,另外一方面,化工行業非常之多,比如用生物體系來進行生產,基本都是在常温常壓條件下,它就避免了傳統化工的一些高温高壓的生產體系。
有人認為學化工需要“動手”,可能比較辛苦。對此,譚天偉表示,實驗有苦,更有樂。
他舉例説,在生物化工領域,有一類非常常見的發酵實驗,比如啤酒發酵。他説:“啤酒發酵的過程就是產生化學反應的過程。最典型的,用的原料不同,可能有各種各式各樣的大麥或者是燕麥等等,再有加的佐料不同,條件不同,温度不同,可能調的PH值也不同,就會發現生產出來的啤酒的味兒,是完全不一樣的。”同學們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和有趣,儘管失敗和挫折難免,但也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化工呢?譚天偉帶過許多學生,他認為,好奇心強,有志於創新,且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很適合學習化工類專業。
他解釋,好奇心是探索發現新東西的動力之一;此外,動手能力強的人,在學化學的過程中、開啓未來的事業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出這方面的優勢。同時譚天偉坦言:“如果你未來想選一個就業比較好的專業,就業面比較寬的專業,我建議也學化學、化工。”
譚天偉充滿激情地對考生説:“如果你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如果你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世界,為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話,那麼我希望你報考化工專業,這個專業能助你夢想成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