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始皇為什麼勞民傷財修築直道?直道對秦有何作用?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直道是秦帝國在長城之外溝通都城與北邊郡的一大國防工程,與馳道一起成為秦帝國交通網絡的重要構成,並被視作 “世界古代高速公路之首”。
秦直道是什麼

秦朝開築的直道直通南北,規模極其宏大。秦代其他交通道路多是利用戰國原有道路 ,只有直道是在秦統一後規劃施工的,也是一條體現秦帝國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築直道,使秦軍可以不用迂迴上郡和雲中,由雲陽北出直抵九原。直道與新修的長城呈丁字相交 ,加強了咸陽所在的京畿關中與北方河套地區的聯繫,使得匈奴不敢輕易南下進犯。
直道的工程量

按《史記·蒙恬列傳》的説法,秦直道的建設和阿房宮一樣,是一個沒有最終完工的工程。不過從秦始皇三十七年夏直道已經可以粗通車馬的情況來看,秦直道工程始於始皇三十五年, 至秦二世三年完工,共歷時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屬於第一期工程 ,雖粗可使用 ,但仍然“道未就” ;後三年則為第二期工程,二期工程竣工後,直道才完全暢通。
秦直道始築之時,將軍蒙恬戍守上郡,太子扶蘇為監軍,第一期工程是由他們二人負責建造的。秦始皇死後,趙高矯詔逼扶蘇和蒙恬自殺,秦二世又遣將軍王離負責二期工程,三年後全線方才竣工。
直道的地理優勢

子午嶺主脊上的秦直道寬度在5米左右,二、三輛大車可並行其間。從定邊到東勝的直道北段,地勢較為平擔,路面寬度更是達到了22米左右。秦修馳道時“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道路質量非常優異。秦直道選線的科學合理、工程的艱鉅、規模的宏偉、築路技術的高超,都是同時期世界上最為領先的,在中外交通史上佔有非同尋常的地位。

(秦始皇出巡)
秦始皇規劃咸陽建設時,曾有“周馳為閣道 ,自(阿房) 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的設想。所謂“表南山之顛以為闕”,説明秦都咸陽有南行的重要通路,也説明當時的建築藍圖包含有貫通南北的意識。 咸陽以南有“子午道”通往漢中巴蜀,蜀地可以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 而北,直抵長安。子午嶺—直道與子午道—直河一起,在咸陽正北正南形成了縱貫千里的軸線。這也和秦始皇以甘泉宮、咸陽宮、阿房宮共同作為秦宮主體結構的構想相一致的。
直道的軍事作用

秦朝的軍事防禦不是孤立的防禦,而是通過防禦網構成“ 一方有變,八方馳援” 的防禦體系,以達到禦敵之目的。秦直道與馬蓮河道、洛河道東西呼應,組成以秦直道為中軸線、馬蓮河道、洛河道為兩翼的快捷反應的軍事通道,也沿這個中軸線形成了以直道為柱、兩邊城鎮環繞的立體軍事防禦網絡 ,並通過其他道路與全國馳道相連,滿足戰爭需要。

《史記》中也有關於直道修築的記載,這些記載都記錄了工程的艱鉅。秦直道“廣五十步,三 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以秦尺計算,“道廣五十步”相當於近七十米。這個寬度就是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特級公路的規格。

漢武帝於元封元年親率 18 萬騎兵巡行北邊 ,向匈奴炫耀武力。《史記》記載:“是時天子巡邊 ,至朔方 ,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而使郭吉風告單于。詔曰 :‘南越、東甌鹹伏其辜 ,西蠻北夷頗未輯睦 ,朕將巡邊垂 ,擇兵振旅 ,躬秉武節 ,置十二部將軍 ,親帥師焉。’行自雲陽 ,北歷上郡、西河、五原 ,出長城 ,北登單于台 ,至朔方 ,臨北 河。勒兵十八萬騎 ,旌旗徑千餘里 ,威震匈奴。匈奴焉。還 ,祠黃帝於橋山 ,乃歸甘 泉。”就是在這條秦直道上 ,漢武帝的鐵騎呼嘯馳騁而過,使得匈奴人不得不退回草原深處,至今讓人思之神往。
直道的意義

自唐代以後,隨着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北地區的交通道路格局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直道仍在溝通陝、甘、寧諸省區的經濟交流方面發揮着作用,並保留至今。
秦直道的修築把關中地區與蒙古高原地帶連接了起來,使秦王朝的政令、統一措施得以迅速地傳達到陰山腳下,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也能夠傳播到河套之外。 歷史上秦直道對於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南端。 昔日高築於子午嶺的秦直道已由寬路通衢化作歷史的陳跡,等待着今天的人們去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把握“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重新整治秦直道,開發其獨具特色的人文旅遊資源和商貿交通功能,無疑對促進西北地區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