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時期,為何要大興武當,其中有何秘密?
朱棣大興武當,或多或少都有些迷信色彩,這裏也需要着重提兩個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一是真武大帝,二是張三丰。
永樂大興武當
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有五嶽名山,它們是古代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充滿古人對天地的崇敬之情。五嶽包括了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些名山被歷代追捧,但後世的徐霞客遊覽黃山之後,又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將黃山的地位推向高峯。由此看來,五嶽就是古人對比名山大川的標杆,在明朝永樂時期,也有一座名山“參與”了五嶽的對比,它就是武當山。
武當山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明成祖朱棣封為“大嶽”,地位凌駕於五嶽之上。明朝還有位修道的皇帝,即嘉靖帝,他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封武當為“治世玄嶽”,再次將武當推上“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在金庸先生的小説裏,明朝以前的武當派彷彿沒有什麼作為,所有的門派都以五嶽為中心,直到元末出了位“張真人”,才將武當派的地位推向了“武林至尊”。若以宗教門派來看,明朝以前的全真派代表了道宗的江湖地位,明朝之後才有了武當道宗的推崇,其實這也都是以歷史線索為依據的。
(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在明永樂時期到底進行了怎樣的包裝與推崇呢?就這麼説吧,今天在武當山金頂上見到的主體結構主要就是元明兩代修建的。這裏元代屬於沾了金殿的光,因為它是金頂上最重要的建築,屬於武當山的“名片”,這個金殿修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內有一展六百多年不滅的“長明燈”,元代的遺蹟主要在於這個金殿,其他留存至今的就是山體石牆,以及皇家祭祀時的通道木門。
(太和宮位置)
而時至今日留存的著名古蹟中,天柱峯南側絕頂上的太和宮,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建成後嘉封為“大嶽太和宮”;武當山八宮之首的淨樂宮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宮觀廟宇多達2200間的“玄天玉虛宮”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延天柱峯環繞的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從永樂十年開始,朱棣就以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為興建武當的“監工”,以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為“總工程師”,在元代舊址的基礎上建成9宮9觀33處廟宇,這便是永樂大興武當的浩大工程。
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深山中,以古代的施工條件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難度可想而知。首批入山的民夫、工匠就高達20餘萬人,前後歷經12年。在主體工程完工後,朱棣首次派遣內臣和藩臣提督武當山事務,將武當山視為皇家道場機構,任命官員直接對皇室負責。此後,朱棣又從各地欽選400名資深道士入山辦道,從中欽挑23名德高望重者,授予正六品提點,命其管理各大宮觀。朱棣至朱高熾執政期間,明廷共派遣22名內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欽授予提191名,分管各宮觀。在經濟上除了皇家撥款,朱棣還將武當山數百里山場規劃為武當供養區,特調555名犯人進山耕種,以供贍武當道士。
(朱棣劇照)
明成祖大興武當的原因
看到上文的數字,不禁會令人產生疑惑,朱棣為何對武當山這麼追捧呢?這裏就要提到前文所講的兩個重要人物,首先就是真武大帝,這個真武大帝也就是玄武大帝,簡稱“玄帝”。按照道家經典《元始天尊説北方真武妙經》的解釋,這個玄帝本為淨樂國太子,遇到紫虛元君後遁入道門,後來就到太和山修煉。居四十二年功成圓滿後白日飛昇,玉帝就令其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將其修煉的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簡單來説,玄帝就是北方之神,且是在武當山修煉成仙的,那這裏除了北方能與朱棣的燕京對應上,還有沒有淵源呢?
(真武大帝畫像)
當年朱允文削藩的時候,燕王朱棣有一個十二弟被視為朱棣的同黨,這個人名叫朱柏。朱柏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荊州府,這裏也就離武當山比較近了,恰好他也信道,還有個道家名號“紫虛子”。當建文削藩時,他便迷信的將金龍、山簡、玉壁擺在不同的方位,祈求玄帝的護佑,只可惜這等做法毫無意義,待建文帝的軍隊保圍朱柏府邸後,他只得以自焚的方式維護親王的尊嚴。
(朱柏荊州行宮)
黑帝(玄帝)不卧玄冥宮,再佐真人燕薊中。乾坤道盡出壬午,日月重朗開屯蒙。 人間大小七十戰,一勝業已歸神功。久從北極受尊號,卻向西方稱寓公。——《武當歌》
朱柏的遭遇也算是給朱棣提了醒,所以朱棣才發兵靖難,這次靖難的政治口號為“清君側”,但這個口號的前提叫“奉天”,藉着朱柏的慘死冠名“玄帝指引”。所以後來朱棣成功推翻建文帝后,成了明朝的新皇帝,他也順着這個口號將功勞推給玄帝保佑,實際上也是為其謀反的行為洗白。利用朱柏的信仰與遭遇,聯繫到自己起於北方,正好迎合玄帝“受鎮北方”的道家信仰,為自己樹立“君權神授”的理論基礎。
(張三丰劇照)
除了這個真武大帝之外,還有一個一脈相承的道家人物張三丰,他是跨越了南宋末期和元朝的真實人物,但又因創立武當派後,道學成就較大,逐漸被神話,成了所謂的“張真人”。從元慧宗加封“忠孝神仙”的稱號後,他就真如神仙般存在,尤其是歸隱武當之説,就像當年老子駕着青牛消失在函谷關一樣,讓他成了後世帝王拼命尋訪的神秘隱士。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兩度昭告天下,請“張真人”入京傳道,但始終不得回應,説明這時候普遍認為張三丰還活着,所以金庸筆下的“張真人”是個百歲老人。
(張三丰劇照)
永樂初期,朱棣也學着朱元璋尋找老神仙,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張三丰,前後共計六次。但這件事被認為是假借尋訪張三丰的名義,實則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若這種推測為真,後來修建武當山是為了遮掩尋找建文帝的動機。到了永樂十年,朱棣開始的大興武當,一個意圖是為報答玄帝保佑之功,第二個意圖是為張三丰修建好道場,等待老神仙雲遊歸來。
(朱棣與姚廣孝劇照)
綜上,朱棣大興武當的政治意義當然最大,這裏也有宗教觀的變化使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有過和尚經歷,這無疑對整個明朝的宗教觀有所影響。但朱棣在靖難過程中,多次化險為夷,當時民間的道教思想也成了他的思想武器,利用這些不可勝而勝的戰績,樹立了鎮北玄帝的正統思想,從起兵之後就得到道家玄帝的護佑,所以這種宗教慣性也讓朱棣對道教大肆推崇。武當山的興建,可以説是朱棣為帝位正名的政治手段,是利用了封建鬼神思想,當然也不能否認朱棣本人,在靖難的經歷中已經對玄帝深為崇拜,並樹立了目睹張三丰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