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試試“經歷體驗”教育,讓孩子更懂事
近來看到一篇文章,覺得文章的觀點很有趣,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中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認為,讀萬卷書最終也只是紙上談兵,而生活是用來經歷的,所以想要領會人生的真諦,僅僅依靠在家讀書這是不可行的,因為這很有可能會是一種閉門造車。
行萬里路,去真實的感受書中所説的內容,人們會發現另一種風景,親身經歷的體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而這是死讀書所不能實現的。
其實作者的觀點也同樣適用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要求孩子乖乖聽話,等着父母一點點傳達,還是讓孩子主動的去感悟、去理解呢?這也就涉及到兩種教育理念的對比“經歷體驗式教育”和“灌輸式教育”到底哪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更加深刻?心理學家:經歷體驗式教育更能讓孩子接受,拒絕“灌輸式教育”。
灌輸式教育:
指的是將教育理念一股腦的灌輸給孩子,並不會過多的考慮孩子在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等方面的自主性。教育的方式是灌輸式傳達,不需要孩子去進行思考探索來獲得,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被動的。
灌輸式教育被人們所詬病的是其被動性,孩子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是一種被強迫的狀態,照本宣科式的教育觀念傳達,使得孩子們更加像是沒有思想的機器。孩子也極有可能會出現巨大的逆反心理。
此外,灌輸式教育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孩子們接受的是固定形式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思維會受到影響而越發地僵化,缺少學習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經歷體驗式教育:
指的是引導孩子通過經歷、體驗的方式來獲得知識理念,這個過程中,孩子是主體,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而教育者處於的是輔助、引導的位置。孩子通過經歷來完善自己對事物的認知。
這種教育方式最早是來源於庫爾特·漢恩的教育學校,他通過實地訓練的方式來提升個體的生存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種體驗式的方式具備更多實戰基礎,遠比課堂講解更加容易被接納。
在蒙特梭利學校,如果老師想要教孩子們認識西紅柿、黃瓜,老師們不會選擇使用卡片或者視頻的形式教學,老師們會真的把西紅柿和黃瓜帶到課堂上,讓孩子們真切的去感受,去觸摸它的質地,去觀看它的顏色,因此,在蒙氏幼兒園裏學習的孩子更加活躍,思維更加靈活。
孩子是教育中的主體,孩子可以接納的教育方式才會起到恰當好處的引導作用。體驗式教育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感知環境刺激,而這也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難達到的。經歷體驗式教育扭轉了孩子在教育中被動的地位,更加可以做到主觀能動性上的改變。
當父母們過於強勢的要求孩子聽從自身的教育引導時,孩子很容易有牴觸的情緒產生,進而逆反心理表現得非常明顯。當父母們把主動權交到孩子手裏時,孩子對於教育理念的感知更加的清晰具體。
經歷體驗式教育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身錯誤行為帶來的負面結果,進而更加願意做出行為上的改變。比如説,父母不讓孩子去碰觸熱水,但是即便家長們多次提醒,孩子出於好奇心仍然想要去嘗試,但是當孩子不小心被杯子裏濺出來的熱水燙到時,孩子們對於熱水就會有所忌憚。
經歷體驗式的教育使得孩子的創造力得到發展,孩子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力有了發揮的空間。對於孩子而言,體驗式教育也在某種程度上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
1、適當地放手
家長們可以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具備一定的自身獨立性,所以家長們給予讓孩子的能力得到適當鍛鍊的機會。父母們習慣了為孩子代勞反而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限制。
2、適當地讓孩子承擔責任
家長們對孩子過分的保護並不利於孩子的責任心培養,孩子對父母更為依賴,遇到問題時不懂得主動去面對。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責任,孩子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身行為上的偏差,進而有所收斂。
尤其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時,孩子愈發的渴望自己的想法被關注,對於父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常常是不配合的。這時候,父母們不妨讓孩子去嘗試一下,這也有助於孩子生活加經驗的積累,碰壁並非是一件壞事,也可能是一種成長。
3、多接觸外界環境
在豐富的環境刺激中,孩子所經歷和體驗的更多。當父母給孩子講述分享的故事時,遠沒有生活中真實的分享行為更加令孩子印象深刻。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孩子獲得的經歷體驗是最為真切的。孩子接觸的環境範圍有限,對於事物的認知以及品行的養成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當父母們迫切地希望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時,不妨試着採用經歷體驗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掌握一定的主動性,與其不厭其煩的嘮叨,不如讓孩子親自去感受錯誤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父母的告誡並非能夠被孩子完全接受,甚至會有可能激發孩子的牴觸和反感,但是當孩子經歷過嘗試過後,孩子對於父母的理念才會更加的信服。
各位家長對於灌輸式教育和經歷體驗式教育的差別有所瞭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