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沒有棉花,當時古人用什麼禦寒?有1種名貴到現代人也少穿
現代人為了能夠舒舒服服的過冬,有很多種禦寒的方法。北方有集中供暖,南方可以使用電暖氣、小太陽等等。晚上睡覺的時候,再蓋上一牀厚厚的棉被,那這個冬天就不用發愁了。但是現代人很少知道的是,棉花在宋朝時期才傳入我國。也就是説在宋朝之前,古人過冬是根本用不上棉花的。
棉花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植物,最初傳入我國的時候,是作為一種觀賞性植物。當時宋朝的達官貴人們種植棉花,主要是為了賞玩,而沒有什麼實用性價值。而且棉花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植物,平民百姓是根本種不起的。到了元朝,人們開始認識到了棉花的保暖效果。不過一般百姓都不願意種植棉花,所以棉花仍然沒有普及。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的強制種植棉花,古人冬天才得以穿上棉花以禦寒。那麼,在沒有棉花的時候,古人都穿什麼禦寒呢?
第一種,絲麻。中國古時候很早就開始養蠶,中國的絲綢更是天下聞名。在深冬的時候,有錢的古人們會穿上一層又一層的絲綢衣服,用以禦寒。而買不起絲綢的窮苦人,就會穿上多層麻衣禦寒。麻衣粗糙,穿在身上觸感非常的不好。但是為了要防寒保暖,也只能強忍了。有句俗話叫做:十層單抵不上一層棉。就算是古人裏三層外三層的穿很多件衣服,但是都是單衣沒有夾層,透氣性太強,保暖效果自然很不好了。
第二種,裘。裘也就是皮毛,古人早就發現了皮毛的保暖效果,尤其是遊牧民族更是一早就開始穿上皮毛製作的衣裳來保暖。即便在現代人看來,純皮毛製作的衣服也是非常昂貴的,很少有人買得起,在古代亦然。古人能夠用來製作裘的皮毛有很多種,好比説狐皮、虎皮、狼皮等等,其中狐皮是最為珍貴的。因為狐狸難以捕捉,而且製作一件裘衣,往往需要捕捉很多隻狐狸,所以造價就更加高昂了。而平民雖然穿不上狐皮製作的裘衣,但是退而求其次,可以使用羊皮或者是狗皮做成外套來穿着。
第三種,木棉。木棉是一種樹木,外形高大,很好種植。古人在沒有棉花的時候,曾經將木棉樹經過加工改造,製作成襯裏,冬天的時候穿着以保暖。經過現代研究證明,木棉樹纖維的保暖效果甚至超過人造的滌綸,而且它還有抗菌性,穿上還可以防止皮膚病。
第四種,沙土。古人也有以沙土來保暖的。窮人沒有錢購置過多的衣服,就會用碎布縫製幾個布袋。晚上睡覺的時候燒炕取暖,白天需要出門做工了,就把炕中熱乎乎的沙土取出,然後將沙土裝在布袋中,再將布袋貼身掛在自己的身上。外面裹上外套,這樣一來也能有發熱的效果,達到保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