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現在幼兒園的活動形式越來越豐富了,不僅僅有各式各樣的親子活動,還有同學間大量的互動,可以説幼兒園就像孩子們的一個''樂園''。

但是有經驗的家長們都知道,活動的形式越多,孩子是高興了,可是家長卻''受苦''了,因為活動前的準備都需要家長的全力配合,不少家長只好勉強順着幼兒園的安排,卻總是''有苦説不出''。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徐先生家的娃今年上幼兒園大班,之前上小班的時候幼兒園會佈置一些互動作業讓孩子回家做,或是讓孩子參與做飯、做家務的過程等等,徐先生覺得這些活動都挺有意義的,也都很支持幼兒園舉辦類似的活動。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可是一直到孩子上大班後,活動的形式就有所變化了,學校會在各種節日要求孩子帶禮物到學校和朋友們交換,老師們解釋説這樣可以教孩子什麼叫''共享'',培養責任感。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可是這樣的活動舉辦多了就漸漸變味了,家長們各出奇招,有些媽媽們會讓孩子帶一些自制小餅乾,而有些家長則是硬生生買了幾十份禮物,可謂花樣百出,而孩子們之間則會互相比較誰的禮物好,家長們為了讓孩子''有面兒''只好默默配合。

面對幼兒園盛行的這種''共享''文化,讓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這樣的活動真的有必要嗎?

贊成的家長會認為:共享禮物這種行為不僅有助於孩子們促進友誼,還能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不少孩子也學會了替別人着想,責任感也隨之提升了。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不過反對的家長就會覺得:共享的行為本身沒錯,但是載體為什麼一定要是禮物呢?這樣孩子們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物質上,而且在這種氛圍之下孩子肯定會比較重視禮物的內容是什麼,而不是共享的意義。而且準備禮物這件事情還同時加重了家長們的,這樣的活動確實沒有太大的必要。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那麼,類似這樣要求孩子們交換禮物的''共享''文化,究竟會對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是讓孩子之間形成攀比心理,過於注重物質上的比較。孩子對於禮物都是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其背後禮尚往來和共享的概念瞭解較淺,在這個年齡段要求孩子互換禮物,極有可能讓孩子之間形成比較的心理,比如誰的禮物比較貴,誰的禮物比較好看等等,而在這時候孩子就會忽略了換禮物的本質是什麼。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其次,就是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會有優越感,而條件不好的孩子就難免自卑。在攀比心理的影響下,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拿出手的禮物就比較不顯眼一些,所以很有可能會被同學們嘲笑等等,從而形成自卑心理,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最後,導致孩子曲解共享的本質,將重心放在物質和任務上。孩子年齡本來就還小,目前還不明白共享的真正意義,其實''共享''這個詞教會孩子的是要儘可能為身邊的人着想,要有責任感。而互換禮物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説就像一個回家後需要完成的任務,實質上很難教會孩子如何關心他人,孩子僅僅是準備好禮物就覺得完成任務了而已。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因此就算要以送禮物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分享,也應該從日常的點點滴滴,比如分蛋糕的時候不要只想着自己等等,先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分享。

總結

我們都提倡幼兒園採取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但前提一定要建立在孩子、家長有能力的基礎上,起碼保證孩子懂得一件事背後的道理,再尋求家長們的配合,這樣才能把幼兒園這個大環境變成孩子成長的搖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3 字。

轉載請註明: 幼兒園盛行“分享”文化,多數家長敢怒不敢言:負擔變得更重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