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水滸傳》中,高俅這個殿帥府太尉,到底有多大權力?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首先“太尉” 這一官職起源於秦朝,只不過秦始皇統一之前,秦國將“太尉”稱之為“國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立三公九卿,這個太尉就是三公之一。其乃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地位上與丞相、御史大夫相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權分立”,在皇權之下,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其中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有監察之責,太尉則是主管軍事。其要負責計劃出征路線、管理調度武職官員、籌備武器糧草,同時督管三軍,三軍指的是陸軍(廣義)、禁軍、水軍。
秦朝滅亡之後,西漢帝王認為“太尉”的軍事權力過大,遂將“太尉”設定為臨時性的虛職,國家有需要的時候,皇帝會指定某某人為太尉,沒有需要的時候太尉的官職將會被剝奪。主管軍事的職權則是被大司馬大將軍取代。
所以漢朝的太尉沒什麼實權,正是因為這樣,曹操他老爸曹嵩才可以拿錢搞了個太尉的官職。
當然了,人家名義上還是三公之一,按照東漢時期的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此時的太尉最然名為軍事主官,但並無實權。軍隊由各將軍、校尉統領,太尉不能直接指揮軍隊。
此後的太尉基本都是閒職。
宋徽宗執政時期,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這一官職才恢復了舊日的榮光。所以《水滸傳》中的高俅高太尉才那麼牛。
但在小説裏,高俅的官職是“殿帥府太尉”,但是宋朝歷史上並不存在“殿帥府”這一軍職機構,《宋史·職官志》中也不存在所謂的“殿帥府太尉”這一官職。但是明朝有,叫做“京營殿帥府”,掌管京城的防守與治安。施耐庵是明朝人,可能就地取材,把這個給搬過來了。
施耐庵先生筆下的“殿帥府”也可能是周世宗所創建的“殿前司”。
殿前司是統領禁衞軍(殿前軍)的軍事機構,負責守衞皇宮與京畿的安全,相當於清王朝所設立的“九門提督”。《水滸傳》中所謂的“殿帥府太尉”,應該是施耐庵先生結合了“殿前司”與“太尉”原創出的“虛擬官職”。
結合《水滸傳》的劇情來看,林沖、王進似乎都是高俅的屬下,而林沖和王進都在皇家禁軍中任職。
由此可見,高俅應該是禁軍的最高指揮官,高俅所任的“太尉”應該是掌握實際權利的“實職”,但似乎高俅的權力範圍又不僅限於禁軍之內,因為在宋軍征討梁山時,高俅單憑一句話就能夠將10位節度使(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軍分區主任)控制住,足見高俅的權力之大、權力範圍之廣。
高俅不僅掌控着80萬皇家禁軍,而且連地方軍隊的軍事行動高俅也有權力插手,可以説高俅是《水滸傳》中最有權力的人之一。
高俅掌控着大宋朝兵權,是不是就代表着高俅可以無法無天了?當然不是。
北宋的最高軍政機構,起初是兩司三衙,即侍衞馬軍司、侍衞步軍司、以及殿前司。三衙在軍政事務上基本將北宋軍隊圈屬期內,而北宋的正式編制軍隊體系以禁軍為主幹,各支禁軍以番號為別,分屬與侍衞親軍序列和殿前諸軍系列,這兩大序列的禁軍是朝廷最為倚重的軍隊。禁軍與兩司三衙機構各自的組織結構與行施權的對象並不相同。禁軍由將校兵級等軍職人員組成,而三衙則由官吏組成,三衙機構以禁軍事務為管理對象,禁軍將校以成編制的軍隊為統轄對象。
而禁軍的調動,統帥,一切的軍事行動,都需要三衙來調度,正常流程是從樞密院發出調兵印信後再交由兩司三衙的軍令執行。當然皇帝也可以直接調動,只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一般也只可能是緊急事態,比如有人造反。宮變之類的。
所以“殿帥府”只不過是一個掌兵、統兵的機構,沒有調兵、派兵的權力,真正意義上掌控大宋兵權的機構是“樞密院”,其乃是最高軍事機構,和“中書並列”,樞密使就相當於宰相,樞密院不僅監控着大宋所有的軍隊,而且有調兵遣將的權力。
樞密院的最高領導人乃是大宋皇帝,天下太平的時候皇帝把軍隊交給高俅管理,一旦天下有變,高俅必須交出軍權由樞密院統一指揮,換言之,高俅只不過是個高級打工仔而已。
這樣做就是為了加強皇權,以削弱軍權。樞密使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一般由文官擔任,怕武官奪權,所以宋朝一直重文輕武,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無統兵之權,將帥有統兵之權但無調兵之權,使二者相互牽制。
因為北宋皇帝趙匡胤,自己就是通過陳橋驛兵變,也就是地方起義才當的皇帝,他害怕有人學他起義,就將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的權利細細分開,設置特別多的官。在官和兵兩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收權和分權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為防止出現朋黨之爭的重演。在官衙設置上,強調使各機構互相不通氣,互相制約。
大宋掌握兵權的和有調兵能力的分屬不同的部門,以此互相節制,但這個制度也有缺陷,平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真的打起來,指揮不靈的事情時有發生。朝廷兩次征伐水泊梁山,都已失敗告終。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