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瓦剌在土木堡之戰打破明軍 為何最後還把明英宗交還回去?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經典

問丨

1449年的土木堡戰役中,50萬明軍被瓦剌蒙古人打的全軍覆沒。當時的正統皇帝明英宗,也被蒙古人俘虜,隨後押往漠北關押。但蒙古人既沒有處死皇帝,也沒有撈的類似贖金的東西。最後,明英宗還是被蒙古人放了回去。瓦剌人的這些決定背後都有哪些因素呢?

瓦剌的實際掌舵人也先

瓦剌當時的實際掌舵人是著名的也先太師。他之所以會被後世人認為對明朝有所忌憚,主要是因為他的瓦剌勢力既沒有做好大規模入侵明朝的準備,也沒有真的消滅明朝勢力的慾望。甚至他的對明朝作戰本身,還有促和與開通貿易的需求。

由於很多後世的人物渲染,尤其是當代一些人的想當然,讓很多人誤認為土木堡前後的瓦剌勢力,就是當年成吉思汗那樣力圖向四方擴張的強權胚胎。

但如果你仔細看看瓦剌當時所處的環境,就能明白這種設定是不可能的。

中世紀的瓦剌地圖

自從忽必烈時代的蒙古建立元朝,並在逐步內遷和同西方的同宗對手鬧僵後,蒙古高原地區就經常處於一個危險的空心階段。這樣的結果就是元順帝北逃時,

漠南和漠北的蒙古城市,都是需要大量依靠貿易線路來輸血的吸血型城市。蒙古殘部在當地很難立足,更談不上反攻大都了。

也就是説,當地的產出是不可能供養城市與周遭的大量人口,城市人口中的大部分也不具備生產和供養自己的能力。

當大量在南方習慣優越生活的蒙古後裔回遷,無疑給蕭條的蒙古高原地區以雪上加霜。這就讓撤回龍興之地的蒙古人,在很長時間裏不具備繼續爭霸作戰的能力。明朝早期的幾次北伐都看上去順風順水,也是因為蒙古本地已經不具備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舊都和林模型

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蒙元的後裔們也必須為高原上有限的草場、城市和貿易路線而爭鬥。

這就是終明朝一代,所謂的“北方強敵”境況。

瓦剌是屬於在這種亂局下,最快恢復的新勢力。

但到底恢復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説是還不如成吉思汗當年剛剛統一的蒙古汗國。他們的主要勢力僅僅侷限於漠北西部一帶,並短暫的控制了舊都喀喇和林。但距離正在的蒙古王地位,還差的老遠。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更貼近中亞,在貿易和物資供給上好於其他蒙古勢力。

瓦剌人主要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活動

這時,明朝人做了兩件事,幫助瓦剌在短時間內成為了高原的執掌者:

首先是邊軍為了邀功而定期截殺邊境小部落的牧民,

把很多人都逐步推到了較強大的瓦剌一邊。因為只有尋求強權依附或彼此抱團,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係數。

其次就是在面對瓦剌人的步步緊逼後,停止了互市貿易。

在戰爭中又草率出擊,把精鋭機動部隊都消耗完畢。可以説土木堡之戰,不僅是明軍真實水平的大暴露,也讓瓦剌人在當時獲得了高於其應有勢力的名聲。也先在瓦剌內外的聲望就是被明朝這麼餵養出來的。

土木堡之戰 堪稱明朝前期軍事水平的大曝光

其後,被俘的明英宗就成為了瓦剌人手裏的一張重要的牌。

他也因此成為了明朝歷史上遊歷到最北領域的一位皇帝。瓦剌人非常需要逼迫他給自己簽訂一個城下之盟,至於做不做人肉盾牌倒是其次的。英宗在蒙古時期的日子,也是較高待遇,並不算難堪。只是這些因素在明朝士大夫和後世史官看來,是非常不合乎其世界觀的事情。

但無論是明英宗和也先都不會想到,北京的朝廷居然很快就推舉出了景泰帝來填補空位。

於是,瓦剌人在一萬個不願意中帶着英宗又發動了一場自己不擅長的北京圍攻戰。但對於當時的蒙古人來説,根本不可能重現成吉思汗時代的攻城略地景象。北京一戰的失利,也就將瓦剌人又打回原形了。

明英宗與景泰帝一起上演了明朝版的哥兩好

接着,明朝方面也拒絕為正統皇帝貢獻任何贖金。

這些因素也足以説明在當初,瓦剌人在忌憚什麼。當人質皇帝無法再為自己掙得利益,平白無故的供養也就沒有必要。把明英宗方回國,可能獲得的收益反而比扣着更大。

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瓦剌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相比優待俘虜的蒙古人,明英宗對於內部形同叛逆的行為是更加記恨的。在他被俘期間,已經因為自家人的不作為而飽受人間冷暖的摧殘。在回國後又被景泰帝的朝廷軟禁,怨念更是加深一層。這就為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北京之戰中的瓦剌人根本沒有做好攻城的充分準備

後世的史官往往容易忽略這些因素,當代的小清新讀者也更喜歡用簡單的二元對立去理解歷史。於是,瓦剌人無論如何都是愚笨的蠻子,而大明朝或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