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叮咚快評|不能讓“假留學生”破壞公平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文|丁建庭

6月1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引發廣泛關注。

概因劍指“國際高考移民”,明確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學生,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除符合學校的其他報名資格外,還應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

留學生指標是評價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國內不少高校為了擴大留學生規模,在招收留學生時門檻過低——入學考題簡單、不筆試只面試,還發放大筆獎學金。於是,一些“頭腦靈活”的家長便鑽空子,以各種方式讓自己孩子成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接受基礎教育,後又以留學生身份輕鬆上大學。

因為身份不同,“假留學生”不僅在錄取上獲得了極大的優待,在學費、住宿、獎學金等方面也獲得了很好的照顧,引發了比較大的爭議。這不單破壞了教育公平,也有違國家留學生政策的初衷,且不見得就一定能提升大學的國際化水平。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曾出台相關通知,但原有的門檻已不足以限制想要跨過國內高考的家長和學生。一些教育機構甚至視“國際高考移民”為“風口”,打出了“200分就能上‘211’大學”的宣傳語來吸引家長。現實是否如宣傳語説的一樣,尚待求證,但遠低於國內考生則是事實。

正是基於這種不公平現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就提交了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如今教育部的通知,不失為對委員建議的正面回應。“假留學生”問題確實該整治了!

除了這一通知,教育部上月還有一紙通知值得關注。在這份教黨〔2020〕27號通知中,明確要求部屬各高等學校不盲目追求國際化指標和來華留學生規模。這是對一些高校“重量不重質”的及時糾偏。根據教育國際化的共識,高度國際化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特徵,其研究生中留學生比例佔20%以上,高等學校和地方政府面臨着留學生規模數字的指標壓力,從而導致留學生入學門檻不斷下降,培養質量也隨之下降。

教育部關於留學生的這兩個通知,非常及時,切中肯綮。但關鍵之關鍵,還在各個高校要把好關口,嚴格招生審核、過程管理和評審制度,建立規範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流程。其實,問題並不難發現,但如果假裝看不見,再多的通知恐也無濟於事。

但願這一次能徹底解決!

【作者】 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