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繪本推廣人▲親子閲讀踐行者
點擊標題下方 毛媽carol 關注
1200多個繪本音頻、兒童歌謠免費聽
每次在兒童輕生的新聞評論下面,我們都會看到這些評論: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了,説都説不得。”
“你現在讀書父母老師説你兩句你就不行了,以後你出社會怎麼辦?”
脆弱、沒有抗壓能力、玻璃心,難道我們的孩子現在真的變弱了嗎?
脆弱的根源來自不可控的壓力
《教出樂觀的孩子》作者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馬丁·塞林格曼曾和他的同事做過一個實驗:
在實驗中,他們將兩隻老鼠被分別關在兩個相鄰的籠子中。
①號籠子裏的老鼠,每次要獲得事物都要按一下槓桿,同時承受一次對老鼠來説難以忍受的電擊,才能獲得食物。
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老鼠意識到每次電擊後就會有食物,它學會了調整和適應以前不能忍受的電擊。
②號籠子的老鼠,在獲得食物前同樣需要經過的電擊。但是②號老鼠的電擊壓力是隨機的,每次都不一樣,時大時小,有時候可能還沒有。
經過一段時間後,②號老鼠並沒有適應這種壓力,甚至因此變得敏感、紊亂,出現體重減輕和免疫系統受損的情況。
更令人難過的是,在後續的實驗中,即使情況有所轉變②號籠子的老鼠能夠對電擊做出控制,但由於先前長期無法控制的狀態,它們已經變得異常害怕,不敢在籠中探索出自救的方法。
孩子的脆弱從來不是來自於豐富的物質條件、不是全家上下的獨寵、更不是孩子天生的就有的,而是因為大腦壓力系統長期處於不可控的狀態當中。
我們總覺得小孩子不用工作,吃飽喝好能有什麼壓力。但其實孩子也有着屬於自己的煩惱,家長的責備、學習的壓力、同齡人間的比較,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而當這些事一件件壓在孩子身上,超出孩子的處理能力範圍時,孩子的壓力系統就會變得異常活躍,即便再微小的壓力,孩子也會感覺到非常巨大,最終“崩潰”失去調節能力。
兩隻老鼠的實驗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打壓教育,只要不斷地訓練不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了嗎?
先不説,要如何人為、精準地控制每次給孩子施加的壓力都是適量的、可預期的、並且是模式化的。
打壓教育者往往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情感才是環境最有力的標記,負面的情感通常會比積極的情感讓人對事件更加記憶深刻。
就像,被火燙到的痛,遠遠比別人説“小心用火”要來得印象深刻。
但是,如果我們不是被火燒了一下,而是燒傷了自己,或者引起了無法可控的火災呢?
打壓教育看上去無比正確,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等於不斷地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期望鹽撒多了孩子就不在意這點痛一樣的道理嗎?
如果有人不斷地告訴你“你好蠢”“你比不上別人”“你很差勁”,尤其對你説這種話的人是你相信的人,你能保證對自己的能力不產生懷疑嗎?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不斷地會從父母那裏聽到這種話,又會怎麼想呢?
打壓教育註定會失敗,是它只能讓孩子注意到自己多麼無能,並不能從根源上幫助孩子獲得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勇氣,更別説讓孩子從挫折中變得堅強。
重新獲得復原力
復原力,説到底就是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情,治癒自己重新振作起來的能力。
社交生活
對於孩子的交友問題,家長們最在乎的就是,交的是不是壞朋友?會不會把孩子帶壞了。
但事實上,交朋友的意義對孩子來説遠遠不止如此。
哈佛為了研究“什麼樣的人活得更幸福”,開展了一項漫長而持久的跟蹤調查,跨越了76年跟蹤了700個人的一生。
最終,經過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告訴我們:只有好的社會關係,才能讓我們幸福、開心。
當智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與他人的關係水平;
一個擁有“温暖人際關係”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頂峯(一般是55到60歲期間)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
如果説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心理醫生,身邊的好朋友就是最好的代替存在。能夠聽他們訴説,幫他們出主意,安慰他們,陪他們一起玩。
父母的愛最終都是指向分離的,無論小時候孩子多麼粘我們,長大後他們總有些只能説給同齡朋友聽的心事。
只有內心的苦悶得到了釋放,孩子才不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多元的課外生活
大部分孩子的業餘生活都只是在上另一堂的補習班,對於孩子來説只是換個地方學習。
2019年“00後研究報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哪個階段哪個年齡的孩子,上課、寫作業、上輔導班都佔據了他們大半的時間。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孩子除了手機遊戲以外沒有別的樂趣了,那麼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當中真的一點都不奇怪。
平常的時候,我們不妨多定期和孩子一起開展一些家庭活動,比如一起陪他們出去去玩,陪他們一起看一部他們想看的電影,一起合作做一頓豐富的晚餐。
研究表明,在壓力期間,家庭間的儀式會對強烈的情緒起到遏制的作用,能顯着減少心理健康症狀的發作或惡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這些活動到最後還是變成了父母上課、教育孩子的時間,那麼孩子重新變得沉迷手機不願和父母談心,迴避父母,那麼一點都不意外。
就像我們大人一樣,孩子也需要除了學習以外的生活,這樣他們才能成為完整、健康的人。
多出去走走
近年來“自然教育”這個詞頻頻被提起,德國的森林幼兒園、芬蘭沒有圍牆的課堂、日本掛滿農作物的幼兒園。
2005年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中第一次用“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來描繪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完全割裂的現象。
也推測“自然缺失症”是導致孩子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憤怒等的原因之一。
而長時間的户外玩耍,被證明對孩子的同理心、社交和溝通技巧、獨立性和自我調節、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
所以有空多帶孩子到公園走走,你會發現在大自然裏孩子確實比平常要更加開心和放鬆。
最 後
每當看到別人説現在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怎麼一代不如一代。
我反而覺得孩子的童年才是過得一代不如一代。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人手幾個的補習班,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壓力確實越來越大,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的事實。
作為父母的我們平時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生活空間,這樣生活對他們來説才會充滿樂趣,生命對他們來説才會變得鮮活且值得留念。
最後:
毛媽平台正在高酬徵稿中
如果你是寶媽/寶爸/育兒達人/親子閲讀愛好者
點擊下面的鏈接,快來加入我們吧
毛媽Carol平台特約作者招募
文| 毛媽團隊
編輯 | 毛媽團隊
- THE END -
猜你還喜歡
哈佛持續76年跟蹤700人一生:什麼樣的人活得更幸福?
如何培養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荷蘭父母教會我的8件事
教育素質全球第一的芬蘭,幼兒園每天都在玩什麼
耶魯大學公開課:比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社會關係
TED被觀看640萬次的演講,童年的經歷正在影響着我們孩子的身體健康
點擊“閲讀原文”,查看更多毛媽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