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城東起點不是山海關,是一步跨兩國改寫了教科書卻少人知的一段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經典

導讀:

“不到長城非好漢”,多少人因為這句豪言壯志而去登萬里長城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萬里長城,每年都有無數的好漢前往挑戰,但是1990年以前,明代萬里長城在教科書中都有一個錯誤的知識點,就是關於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一直以來,包括在教科書中,都把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的山海關官方認定為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還是這樣認定,最後經過文物考古部門在遼寧省丹東市發掘出一段長城牆體和牆基,經過官方認定為萬里長城東端起點,才使的教科書中“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的傳統説法得以改寫。

對於登過長城的好漢和嚮往挑戰長城的好漢,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去挑戰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的三大關,東有河北秦皇島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中有陝西省榆林市“萬里長城第一台”之稱的鎮北台、西有甘肅省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還有我們最熟悉的北京被稱作“玉關天塹”的八達嶺。這些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萬里長城一部分,除了這些之外,總長度為8851.8千米的明長城綿延至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南、青海等等十五個省市區,是我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在明萬里長城中,每一處的存在都是歷史的見證,不過由於歷史太過於久遠,有很多地方的長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甚至無法無法找到長城的牆體和牆基,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的被遺忘,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就是其中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在上世紀90年代初,包括教科書中的官方認定長城的東端起點是山海關,直到1990年,文物考古部門在遼寧省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發掘出虎山南北連綿不斷的長城牆體和牆基,經過多方認定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不再是河北秦皇島的山海關,而是遼寧省丹東市的虎山長城,教科書中的傳統説法也從上世紀90年代初得以改寫。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是由當時的遼東副總兵韓斌督建的,和其他段的長城一樣,當時的主要作用是軍事防禦工程,虎山長城段是為了防禦當時建州女真人的侵擾。雖然作用上都是軍事防禦工程,但是虎山長城段建築材料有別於其他長城。虎山長城摒棄了其他長城使用高大、堅固的磚塊修建,而是就地取材使用泥沙黃土。

也正式因為建築材料的不一樣,沒有其他長城堅固,雖然在當時抵禦了外敵的侵擾,但是終究沒有抵過歲月的侵蝕。努爾哈赤稱王以後,在失去了原有的軍事防禦作用之後,也為了保住其的“龍興之地”,包括虎山長城在內的大部分遼東長城都被拆除掉了。在往後的幾百年裏,虎山長城幾乎是瀕於湮沒在裏歷史長河之中,以至於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都將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 的山海關。

虎山長城雖然在歷史上湮沒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史書上依然有詳細的記載為其正身。在《明史·兵志》古籍中就曾有詳細的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古蹟中明確的指出明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在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也正是史書中的記載,文物考古部門才在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發現南北連綿不斷的長城牆體和牆基的遺蹟,在原有的明長城遺址上修復起來,現修復的虎山長城已有1250延長米,修復後的虎山長城和我們看到的其他明長城一樣城樓、烽火台、敵台、戰台、馬面等一應俱全,恢復了當年明長城東端起點的壯觀氣勢。

修復後的明長城依山就勢,蜿蜒北去。登上虎山長城海拔146.3米的山頂敵樓可一覽中朝兩國風光,對岸朝鮮的自然風貌,這邊是遼寧丹東的風土人情,兩國風光盡收眼底,也成分的理解“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言壯志。其中最絕的還是在虎山長城腳下的“一步跨”景點處於兩國的界江最窄的地方,僅僅只有幾米的寬度,是我國距離朝鮮水陸最近的地方之一,在界江的兩邊甚至可以近距離的看到對岸人民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畫面。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萬里長城在歷史上的軍事防禦意義雖然早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象徵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是永垂不朽的。作為萬里長城東端起點的虎山長城,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