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國深造是一件被大家所推崇的事情,不僅能在專業上有所深造,而且還能開拓視野。但是在封閉的清朝,大家則不這麼認為,人們只知道“四書五經”,覺得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才是正道。
當時百姓們覺得出國留學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會被恥笑,即使是有錢的家庭也不會送子弟出洋留學。所以,當時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閉關鎖國的清朝任憑強國侵略,簽訂不平等條約。然而,當時的中國人仍然守着老舊的文化沾沾自喜,即使是像林則徐那樣的官僚都不能準確地説出英國的地理位置。20年後,洋務運動興起,國內百廢待興,要設廠、開礦、修鐵路、造輪船、搞通訊等,不僅是需要工人,更是急需大批懂得現代科學技術的專業型人才,於是有人就提出派留學生出國學習。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在容閎倡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羣留學生出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也被稱為“中國留美幼童”。
這羣孩子身穿緞袍,拖着長辮,他們被分配到不同的美國家庭中,開始在英語的環境下,吃着美式的食物,穿着美式的衣服,接受西方的教育。出洋留學都是經過細心挑選的,他們不僅很快地就克服了語言障礙,並且在學校都是名列前茅。
據官方數據統計,到1880年,有50多名留學生考進美國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在這羣中國留美的幼童中,出現了一大批專業型人才,回國後對國內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這其中的佼佼者幾乎都來自同一個省——廣東。
比如大家極為熟悉的鐵路之父詹天佑,廣東廣州人,在留美時就讀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回國後自主設計並建造了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被譽為“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還有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唐紹儀,廣東人,回國後任職國過駐朝鮮總領事、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等職務,並且是山東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以及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的校長。後因在政治立場曖昧不清,遭到老蔣的暗殺。
除此之外,還有北洋大學的創辦人蔡紹基,中國電報事業的奠基人唐元湛,美國第一位華人律師張康仁,布魯克林大橋的主要建造者鄭廷襄,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等人,皆是來自廣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