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奉行"新羅馬主義"到法西斯上台,意大利外交政策如何統一?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意大利在將近一千多年的時間內,連續不斷的遭受着外族的入侵,從公元前476年一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從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一直到意大利完成了統一,意大利一直是世界各國腥風血雨的主戰場,十八世紀後期的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促進了意大利統一的進程。

統一之後的意大利飛速的開始擴張,在國內工商業發展繁榮的時候,與此同期,其國際與外交形勢也開始蜕變和擴張,在各種時期國內外社會局勢變化的情況下,其對外交往政策也隨之進行着改變,從奉行"新羅馬主義"到法西斯的盛行,意大利統一之後的外交脈絡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作為羅馬帝國發祥地的意大利謀劃成為現代版"羅馬帝國"

意大利統一之後,雖然實力在各國列強中墊底,但在意大利的國家謀劃中,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重建新羅馬"的野心,但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國際地位中面臨的劣勢,意大利的工業佔比在各國中長期處於極低的佔比。

無論是評判軍事實力的工業,還是文化、科技上的軟實力,意大利在戰後的長期積澱仍舊是原地踏步,但是意大利對於自身實力和其他國家的實力對比似乎並不現實,因為意大利對外擴張的野心首先選擇的是突尼斯。

這一做法直接將法國和意大利放在了對立的兩側,而法國當時與德國處於對峙地位,因此逐漸形成了法俄和德奧兩大陣營的對立,顯然意大利的外交活動直接惹怒了兩大陣營的勢力,因為建造新羅馬帝國的外交定位明顯不符合其實力定位。

二、一戰的爆發:意大利在外交上的搖擺不定

1.一戰爆發初期意大利的選擇:對立

二十世紀之後,歐洲諸多國家漸漸形成協約國與同盟國對立的兩大陣營,在意大利意識到自身實力遠遠不及其他國家的時候,在戰爭一觸即發的背景之下,意大利明智的選擇了對立。然而在一戰爆發之後,意大利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戰爭中發揮出了優勢,這又使得意大利意識到必須利用這一優勢謀取自己的利益,問題是意大利的戰略僅限於地中海區域,沒有及時跟上國際戰略形式的變化,於是意大利的戰略地理優勢就不再明顯了,這迫使意大利非但不能談條件,連原本處於中立的地位也不能維持了。

2.一戰進行中——意大利的戰略奇襲:由協約國轉向同盟國

於是,意大利開始選擇一個強大後盾作為自己的盟約國家,在各種情況下,意大利只能選擇承認法國的實力,以此謀求英法兩國對意大利擴張野心的支持,這對於意大利現代羅馬主義的野心並不足夠。所以意大利先是加入了同盟國陣營,在表面上頻繁開展針對法國的軍事演習,卻在戰爭爆發之後選擇了中立。

不僅如此,意大利在兩大陣營中不斷搖擺,在協約國開出更多的條件之後加入了協約國的陣營。雖然這種戰略使得其他國家措手不及,但顯然意大利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到威脅和決定兩大陣營勝敗的地步,而意大利的加入雖然未能產生優勢,並且還在兩大陣營中處於頹勢,卻因為英法的實力最終成為了戰勝國一方,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獲得的利益也十分有限,這對於意大利來説也並不是好事,卻為法西斯上台奠定了基礎。

在這之後,1925年,意大利確立了法西斯的獨裁統治。意大利當時的國王墨索里尼隨即提出向外擴張的問題,但迫於意大利本身實力和自然資源匱乏的限制,其無法與當時更為強大的英法等國家抗衡,於是只能審時度勢,確定好時機之後才採取擴張之舉。一直到法西斯政權發展到德國法西斯政權額建立,也就是1933年希特勒納粹政權的建立,意大利趁着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時機,施行了縱橫捭闔的外交政策。

三、法西斯上台後意大利施行縱橫捭闔的外交政策謀取利益

1.利用英法對德國的恐懼心理建立"意大利的東非帝國"

意大利雖然在戰後實力和地位在列強中都處於底層位置,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意大利國王墨索里尼在這時候只能靜靜等待時機,一直到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宣告着德國法西斯政權的確立。希特勒上台後,突然宣佈德國將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這對於英國和法國來説成為了極大的威脅,為了維護戰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阻止德國的一家獨大,英國和法國開始積極地改善與意大利的關係。

而對於墨索里尼來説,這也是一個十分有利的機會,於是意大利也向英法示好,參與了反德戰線,與英法建立了某種利益上的聯盟和妥協。當時正值日本侵佔中國東三省的戰爭爆發,意大利對於埃塞俄比亞的野心一直想要收入囊中,但是因為自身實力較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甚至想過等着埃塞俄比亞自己崩潰。

而與英法的結盟使得意大利意識到或許機會已經來到了,墨索里尼認為英法勢必不會朝意大利開槍的,他的想法是隻要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形成事實,即使英法有意見也不得不承認意大利已經獲得的既得利益,只要英法兩國承認,在國際上也不會產生反對意見和麻煩。

而在這之後,意大利也沒有罷手,其擴張的野心仍然在萌芽,於是意大利也積極的改善與英法的關係,必須重新獲得他們的信任,以對意大利之後的擴張運動造勢,這一外交活動的直接結果是當時著名的意大利得到了來自法國的"自由之手"

2.與德國建立友好關係迫使英法對意大利採取綏靖政策

在意大利侵佔埃塞俄比亞戰爭快要收尾的時候,墨索里尼仍舊發揮了其審時度勢的優勢,英法兩國已經阻止不了德國變得日漸強大的實力和國際地位,於是在意埃戰爭後期,意大利的勝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意大利對於英法聯盟關係的利用也將告一段落。

因此意大利開始積極的改善與德國的關係,目的還是為了利用德國和意大利的聯盟迫使英法意識到威脅,以此默認意大利的既得利益。墨索里尼先是公開退出反德聯盟,並且派出外交使者,在國際上公開自己親德的立場。很顯然,如果墨索里尼只是為了使得自己謀取埃塞誒比亞的既得利益合理化和事實化的話,沒有必要拐這麼大的彎改善與德國的關係。

這説明意大利擴張的野心並沒有休止,接下來就是謀取其在地中海區域的"合法權益"。在意大利這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之後,1935年,英國聯合法國、希臘、土耳其等國家建立了反意條約,並且共同在地中海區域內公開實力威脅意大利,這使得意大利意識到,或許某一天將會有一場針對意大利的戰爭爆發,也正是因為意識到某一天戰爭將會在所難免,所以提早加強其在地中海區域的戰略優勢。

墨索里尼的外交策略在這一時期也是搖搖擺擺,左右逢源的。一方面積極改善與德國的外交關係,私下向德國承諾絕對不會參加任何反對和制裁德國的條約和運動,另一方面在意識到英法的實力以後,試圖調整對外政策,又對英法保證意大利與德國並不是真正的聯合,且不存在任何秘密協定,無論發生什麼都會站在英法一邊而不是德國一方。

3.意大利與德國建立盟約,吞併了阿爾巴尼亞

實際上,墨索里尼在英法和德國的選擇上的左右搖擺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為這種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很快就被雙方識破,於是意大利意識到必須當機立斷。而實際上英法對於德國的恐懼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這一次意大利依舊選擇利用英國法國對德國的恐懼選擇站在了德國一方,一方面肯定是德國的強大加上意大利足以抵抗或者説對英法造成恐慌,而另一方面意大利的和德國之間因為法西斯政權的建立也有某種特別的在意識形態上的聯繫。

意大利在親德上下了很大的努力,不僅犧牲了奧地利,還在國際上公開支持德國,拒絕參與反對德國的一切活動。意大利的外交舉措很顯然取得了成效,不僅獲取了希特勒的信任,還利用德意之間的友好關係使得英法恐慌了。

四、結論

綜上所述,意大利統一之後的外交之路可以用艱難險阻來形容,而意大利的擴張野心在某種程度上大都是依靠其外交實現的,國內的發展只是甚少的一部分。而意大利的外交策略基本都是依靠其國王,尤其是墨索里尼上台之後的審時度勢制定的。

參考文獻:

法西斯意大利如何利用英法的綏靖政策

綏靖主義:一面歷史的鏡子

世界近現代主要國家的對外政策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