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片面以頭銜評價學術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學科負責人本身就是有頭銜和“帽子”者,因此必須引入高校全體教師的力量,以教育與學術為本,建立學術共同體,推進這一改革。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佈〈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啓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簡稱《方案》)要求,注重多元評價,採取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發佈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因此,這次制定的學科評估工作方案是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具體行動。

學科評估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從近年來的高校學科建設實際情況看,不少大學存在爭搶有學術頭銜的教授、研究人員等現象。2017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針對的就是這種亂象。

個別高校熱衷搶有學術頭銜、學術“帽子”的人才,和學科評估時把有多少學術頭銜、學術“帽子”的人才作為重要評估指標有關。其基本邏輯是,這些人才越多,學科實力越強。然而,一些學校只要肯花錢,就可以引進有這些頭銜與“帽子”的人才。至於人才引進後是否真能發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的作用,反而不那麼關心。同時,這導致學術頭銜化問題愈發嚴重。本來我國出台的諸多人才計劃,旨在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讓他們安心教學和科研。然而,只要入選計劃就可謂大功告成,且一旦入選某一項計劃,就一直有相應的學術“帽子”,按照學術“帽子”享有相應的待遇,導致青年教師把很多精力用到申請項目、入選計劃上。

另外,側重頭銜和“帽子”數量的評估導向,還易誘發弄虛作假的學術不端行為。比如,個別有顯赫學術頭銜的教授四處兼職,但仍被作為“全職教授”,或者按協議應該有多少時間到校工作,可現實卻是根本沒有兑現,只是在自己發表的論文中署上引進單位名稱,這常常被稱為“一雞多吃”。這是典型的人才假引進,高校這麼操作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帽子”數(或者變相買論文),並非出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研究質量。對於這樣的人才引進,高校本校的教師普遍不滿,影響了學科團隊建設。

評估一個學科的建設,應該關注的是具體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如果兩個學科從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角度評估下來水平相當,其中一個學科獲得國家更多的財政投入,那麼得到的評價應該更低。也就是説,如果要把學術頭銜、“帽子”作為一個評估項,這不應該是加分因素,而應是扣分因素。因為有更多有學術頭銜、“帽子”的人才,意味着獲得國家更多的財政支持,但往往沒有與之對應的教育貢獻和學術貢獻。尤其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近年來一直在抓教授給本科生上課這一制度建設,但在高校中,一些有頭銜和“帽子”的人才在給本科生上課方面經常表現得並不好,主要為課時不夠,投入不足。

對此,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在推進學科評估時,要落實這四個評價。只有切實落實這四個評價,才能根本上破除包括唯帽子論在內的“五唯”頑瘴痼疾。當然,建立新的評價體系的過程,也必然是向既得利益開刀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學科負責人本身就是有頭銜和“帽子”者,因此必須引入高校全體教師的力量,以教育與學術為本,建立學術共同體,推進這一改革。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06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9 字。

轉載請註明: 避免片面以頭銜評價學術水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