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經典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
明、日雙方在碧蹄館之戰中實際投入的兵力與傷亡程度,一直是充滿爭議的話題,長久以來懸而未決,沒有定論。據筆者多年來的整理和統計,明、日雙方在此戰中出動的兵力以及傷亡人數,在明、日、朝三國史料中,存在眾多説法。
對於碧蹄館之戰,日本史料不外乎鼓吹這是一場輝煌大捷,因此其記載的明軍兵力非常誇張。其中,最為誇張的是《安西軍策》和《柳河明證圖會》,説明軍出動了108 萬人。略遜於此的,是《太閣記》《久國雜話》《小野和泉守覺書》《續續本邦史記》,提到明軍出動了百萬騎。再往下,日本史料提到的明軍兵力有40 萬人、30 萬人、20 萬人、10 萬人……遠遠超過明軍的實際兵力,可謂誇張至極。
記載明軍兵力最少的日本史料,是明治時代由太政官修史館編纂的準正史《大日本編年史》。該書作為明治政府的國家正史工程,取材相對嚴謹,引用了柳成龍《懲毖錄》的記載,稱明軍在碧蹄館之戰中實際只出動了千餘騎,應該説是眾多日本史料中態度最為端正的一本書了。但《懲毖錄》記載的數字也不正確,包括其他大部分明朝和朝鮮文獻,雖然記載的明軍兵力遠遠比日本史料可靠,但畢竟不是一手資料。
在碧蹄館之戰中明軍的兵力問題上,最為可靠的文獻是《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與《經略復國要編·敍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結合兩個記載,明軍前後投入五批部隊,兵力總計約5500 人,編制如下:
順序出戰將領兵力:第一批查大受約500騎;第二批祖承訓、孫守廉、李寧、張應種、高升、胡鸞約3000騎;第三批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李如梧、李如楠、張世爵約1000騎;第四批楊元、鄭文彬、王希魯約1000騎。合計— 約5500騎。
據明軍遊擊陳方哲説,碧蹄館之戰中,明軍的偵察部隊是3500 人,查大受領500人先行,其餘 3000人埋伏於後。但是有學者認為陳方哲的話不可信,以為明軍偵察隊只有3000人,沒有3500人。這一觀點,是根據明朝史料《經略復國要編》記載的查大受、祖承訓、孫守廉、李寧、張應種這五位偵察隊將領的入朝兵力,計算出他們的總兵力是3000 餘騎,認為這就是他們在碧蹄館之戰中投入的兵力,而陳方哲是把查大受的兵力給重複計算了,並不正確。
但實際上,這一説法並不準確,因為他們少算了兩個人,那就是遊擊高升、胡鸞。這兩名將領實際上也參加了碧蹄館之戰,但鮮為人知。據朝鮮史料《象村稿》記載,高升剛進入朝鮮時的兵為1000 人,胡鸞的入朝兵力則不明。以一個保守的數字進行估算,將他們二人的兵力加上其餘五將的兵力,明軍在碧蹄館之戰中的人數肯定在3000 人以上。
因此,明軍偵察隊的實際兵力為3500 人無誤,加上李如松率領的第一批援軍1000 騎,楊元率領的第二批援軍1000 騎,明軍投入的總兵力應該是5500 騎。但是,據明朝史料《明神宗實錄》、朝鮮史料《宋經略書》記載,楊元的援軍部隊並沒有實際參戰,因此實際投入作戰的明軍應該只有4500 人。
至於明軍在碧蹄館之戰中的死傷人數,鼓吹得最厲害的仍是日本史料。最誇張的是《天野源右衞門覺書》,説明軍30 萬人全軍覆沒。其次是《史料稿本》收錄的一則文書,説日軍斬首明軍51701 級。再往下,是毛利家的史料《毛利家記》《毛利三將傳》,稱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殺死明軍5 萬人。《太閣記》收錄的《宇喜多秀家注進狀》,則説宇喜多秀家在碧蹄館之戰結束後寫信給安威攝津守,提及在碧蹄館之戰中擊敗百萬明軍,斬首38000 餘級。其他日本史料大多也説明軍至少死亡1 萬人,但是仍然超過明軍實際兵力。最離譜的是飯田忠彥的《野史·外國傳 ·明》,此書抄錄各種史料來寫碧蹄館之戰,但是沒有進行仔細校勘,結果前文稱明軍兵力只有3000 人,後文卻寫明軍陣亡1 萬人,鬧出了大笑話。
雖然日本史料往往將日軍的成就吹得天花亂墜,但當時的日本人對明軍的實際損傷還是很清楚的。碧蹄館之戰結束後,豐臣秀吉寫感謝狀褒獎立花宗茂,提到明軍陣亡數百人(《立花家文書》),可見他得到了相對準確的情報。朝鮮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實錄》的正文,也稱明軍在碧蹄館之戰中被殺數百人。而根據李如松戰後寫的報告,明軍在碧蹄館之戰中戰死264 人、負傷49 人,馬匹死亡267 匹。(《經略復國要編》)從明、日、朝三國的第一手資料來看,明軍在此戰中實際戰死人數應是數百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友義統家臣所著的《安東統宣高麗渡唐記》記載,日軍在此戰中只斬首明軍20 餘級。這是最低的一個記錄,和其他日本史料記載的斬首數目大相徑庭。
至於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出動的總兵力,事實上並沒有非常精確的記錄。《日本戰史·朝鮮役》推算出來的總兵力是41000 人,但推算方法很不嚴謹,無非是把相關日軍部隊進入朝鮮時的兵力全部加起來,沒有考慮這些部隊在戰前的傷亡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對此,前文已經指出過。在有限的幾份親歷碧蹄館之戰的當事人記錄中,《朝鮮渡海日記》的記載是四五萬人,《壬辰記錄》的記載是五六萬人;立花家的史料《立齋舊聞記》則指出,雖然5 萬日軍傾巢而出,但小西行長、加藤光泰等部隊在先前的戰鬥中敗給了明軍,因此逡巡不前,實際參與會戰的只有3 萬人,這應該是接近事實的一個數字。
而有關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的死亡人數,日本史料一般記錄在100 人~300 人之間。在大多數日本史料中,這部分陣亡者都是指打頭陣的立花宗茂部隊,至於其他部隊的損傷則不明。據《松浦家世傳》記載,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陣亡39 人,而負傷者竟然達到743 人,這一數字透露出了此戰的激烈程度,並且可從中窺見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的實際陣亡人數,絕對遠遠不止其所説的39人。
有學者提出了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陣亡5000 多人的説法,這是最大的一個估值,該説法有較為廣泛的影響。提出這一説法的學者,其依據非常簡單。無非是直接拿部分日軍部隊在萬曆二十年剛登陸朝鮮時的兵力,直接減去這些日軍部隊在萬曆二十一年三月於王京統計出的剩餘兵力,由此得出了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陣亡5000人的結論。相關學者的依據詳見下表:
但是,這一統計方式是嚴重錯誤的。首先,該學者依據的數字樣本,源自日本舊參謀本部的《日本戰史·朝鮮役》,結果他卻在抄錄此書數據時發生了誤抄。《日本戰史 ·朝鮮役》原文,寫黑田長政在萬曆二十年時的入朝兵力是5000 人,而相關學者誤抄成了8000 人,並用8000 這一數字,減去次年在王京統計出的黑田長政部隊的5269人,得出黑田軍在碧蹄館之戰中損失2000 餘人的結論。用一個誤抄的數字做減法,得出黑田軍死傷2000 餘人的結論,可謂草率至極。其次,事實上黑田軍在王京統計出的兵力,比一年前入朝時有增無減,根本不可能計算出其在碧蹄館之戰中的損傷。更不可能通過此,得出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陣亡5000 人的結論。
只要對照王京日軍在萬曆二十年入朝時的兵力,與萬曆二十一年三月在王京統計出的兵力,以及同年五月轉戰全羅道、慶尚道的兵力,就能知道有部隊的兵力有增無減,比入朝時還多。經筆者統計,王京日軍在前後三個階段的兵力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至少大谷吉繼、增田長盛、加藤光泰、黑田長政四人的部隊,後來的兵力比剛入朝時要多。而這四隊人馬都參與了萬曆二十一年的碧蹄館之戰。所以,並不能用萬曆二十年日軍剛進入朝時的人數,直接減去萬曆二十一年三月統計出的人數,得出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的傷亡人數。
對於日軍在碧蹄館之戰的陣亡人數,明軍自身不敢説得很大。李如松在報告中稱斬倭首167 級。宋應昌的《經略復國要編》認為:“( 明軍)士馬雖有損傷,然亦斬級一百六十七顆。其餘(日軍)中箭帶傷、相繼死於王京者,實數倍焉。”根據這一説法,“ 斬首一百六十七級”還不包括回到王京後因受傷而死的日軍,實際死亡的日軍人數是被斬首的好幾倍。朝鮮知中樞府事李德馨則説,“(明軍)與賊死傷相當,幾至五六百矣”,認為明軍和日軍陣亡人數都在五六百人。這一數字,與《經略復國要編》提及的數倍之説接近,也接近日本史料中的數字。
(上圖)碧蹄館之戰地圖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碧蹄館之戰中的日軍兵力,依據《立齋舊聞記》的記載,是出城5 萬人,實際投入作戰3 萬人,剩下2 萬人因畏懼明軍而選擇避戰。至於傷亡人數,應是戰死五六百人(《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負傷743 人(《松浦家世傳》)。不過根據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後的説法,他在此戰中斬獲的首級,大部分頭髮完整(不是日本人的月代頭髮型)。由此而言,在碧蹄館之戰中被日軍驅趕在前與明軍作戰的,主要還是朝鮮偽軍。
通過以上對明、日兩軍的兵力、死傷分析,再結合相關事實,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碧蹄館之戰本身,是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查大受率領的這支3500 人的明軍偵察隊本意是哨探王京道路,途中卻與日軍打頭陣的立花宗茂部隊在礪石嶺相遇。查大受等人打敗立花宗茂後,十分輕敵,派遣快騎讓李如松親自來前線偵察敵情與地理形勢。於是李如松帶了1000人馳赴碧蹄館,目的仍然是探視前線,並非攻打王京。而王京日軍在立花宗茂戰敗後,傾巢出動來對付明軍偵察隊,明軍被迫退到碧蹄館。李如松在行進途中得到了前線明軍被日軍大軍包圍的消息,他沒有絲毫猶豫,當即馳赴碧蹄館救援前線明軍,於是發生了碧蹄館之戰。李如松是主動衝進日軍包圍圈,而不是中計陷入日軍的埋伏。碧蹄館之戰從巳時打到午時,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吉川廣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繼等人率領3 萬人,以絕對優勢包圍了只有4000 餘人的明軍。人多打人少,在小早川隆景的戰術安排下,碧蹄館之戰本可成為一場包圍殲滅戰,結果明軍成功突出包圍圈,而日軍自身也付出了戰死五六百人、負傷743 人的慘重代價,可見日本戰國軍隊的戰術水平相當低劣。
本文摘自《萬曆朝鮮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