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再現的一個職業,被無視的人羣,卻成為滅隋的強軍
p隋史記載,當時户有八百九十多萬,口有四千六百多萬。這條數據統計的時間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距離此時隋朝立國有28年。而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也進行了統計,此時唐朝開國一百多年。户八百四十多萬,口有四千八百多萬。但在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時,户有三百多萬,口有一千六百多萬。據《冊府元龜》記載,唐高祖李淵建唐時,户兩百多萬,口一千五百多萬,也就是説609年至618年,九年的時間死亡或者消失三千多萬人,平均每年近四百萬人,每天一萬多人,多數為“丁”。換個角度來説,這九年的時間裏是沒有出生人口的。
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楊堅崩於仁壽宮。太子楊廣取得了大隋王朝的皇位。三個月後,隋煬帝楊廣下詔,廢除婦人,奴婢等弱勢羣體的雜税,並規定二十二歲至六十歲的男子為丁。對於這一項隋文帝下詔規定為二十一歲。被定為丁者,需要承擔賦税,勞役和徭役等。
早在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長安糧食儲備不足,在水旱時無法抵禦災害。隋文帝下令引渭水開通廣濟渠,轉運汾州和晉州兩地糧食,補充長安糧食缺口。十一年,越國公楊素討伐江南叛亂,隋文帝大加賞賜。當時,管理户部的官員説,錢糧倉庫都滿了,怎麼處理?隋文帝説,我輕徭薄賦並且經常賞賜功臣,怎麼還有盈餘?回,收入大於支出,因此有盈餘。日積月累,倉庫就存放不下了。隋文帝因此下令,今年對河北河東兩地減賦三分之一,兵役免除,各項徭役免除。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煬帝命令尚書右丞皇甫議徵發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姓一百多萬人,開闢通濟渠。大業四年(608年)正月,煬帝下詔徵發黃河以北各軍一百多萬人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向南到黃河,向北通涿郡。男丁不足,開始役使婦女。大業六年(610年)十二月,煬帝命令開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長八百餘里,寬十餘丈,使之可以通行龍舟,並在沿岸設置驛宮、臨時停頓處。
至此,自605年起610年結束歷時五年,舉世聞名,影響深遠的大運河成功修建完成。
大運河。由長安出發,直通黃河,經黃河到鄭州分成兩部分,北上即永濟渠,直通德州,天津,入海河,到幽州(北京),南下即通濟渠段,(它的通濟渠段乃是經現今的鄭州和開封出發,經過安徽濉溪柳孜,宿州,宿遷。入淮河),通淮安,再次南下經過邗溝,穿長江,入南運河到達杭州,可到錢塘江,入海。
運河上多為獨木舟(發現的有香樟木製成的30多米,最寬處5米),曾有記載。運河船頭尾相連,頗為繁榮。
但到了農曆的冬月卻極少見到船隻。
主要的原因是,此時整條運河處於枯水期。不適合船隻的航行,對於滿載糧食的漕船和貨物的更是如此。直到來年的開春,首批的漕運船隻運行時,運河才會恢復繁忙的景象。中間最多有四個月的停運期。這種情況也要視當時的水位而定,最少也需要停運兩個月。
運河帶來的多種多樣的便利,毋庸置疑,但是卻給當地百姓帶來了難題。
由於運河的出現,極大了促進了黃河、長江兩岸,以及運河周邊的商業活動,為手工業者以及脱離土地的貧民帶來了生活的保障,為南北商賈獲得更多的貨物及便利的運輸,使得國家的經濟,文化等帶來更多的交流。
但是,卻因為運河的從中攔截,致使運河兩岸的居民生活帶來了不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相繼在運河建造了各式各樣的橋樑來解決此事。
但是卻造成了另一個問題的出現。
古代的船隻,尤其是隋唐時代的船隻多為帆船,需要藉助風力獲得前行的主要動力。這樣必然會有桅杆的出現。所以,船隻的桅杆的高度,決定了船隻的速度。桅杆的高度決定了橋樑的高度,橋樑的高度,又增加了建造橋樑的難度。橋樑的高度和難度,又催生出了橋樑兩岸以及碼頭上人民的正常生活出現了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提出了兩個解決的途徑。
首先是橋樑的問題,如果橋樑太高的話,勢必會增加橋樑的坡度,也相應增加了橋樑的攀登問題同時,增多了橋樑的施工程序問題。
為了達到雙面的平衡。不僅要限制船隻桅杆的高度,還要解決攀登的問題。
因此,在建造橋樑時,不得不多次增多橋樑的支柱,來承載橋樑。
運河寬度,或者説運河的實際運用的面積便相對的減少。
這就增加了過往船隻通過的風險。
在對宿州運河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在極小的範圍之內,相繼出現了多艘沉船。
這個問題,因多處在民間,官方對此反應的極為緩慢。
知道數百年後的北宋初期才得到根本解決。
經過實地的勘測,陳希亮研製出了虹橋。
類似與拱橋。
第二個就是船體通過的問題。
就如剛才所説的那樣,為了平衡橋和桅杆之間的矛盾,提高了橋樑。雖然在暫時解決了問題,但是大運河受於自然條件(上流雨量,天氣的多變等等不可控因素),運河的水量在每年的八月至十月會進入枯水期,水位降低之後,勢必不能通行。再加上,運河是連接中國南北兩方的重要紐帶,是隋唐及宋朝京城長安,汴京以及幽州的糧食重要的調劑手段。因此,整條運河從每年的開春起始,都是及其繁忙的,達到了過往運船是首尾相連。運河中的船隻的速度必定受到極大的制約。這種制約甚至為影響京城以及邊地的軍心民心的穩定,這就使得船隻在通過橋樑時,相應的速度是不能減少許多的,但這和實際的情況卻又相違背的。如果船速過快,產生的不安全幾率會大大提高。為了降低這種幾率,船隻是不準升帆藉助風力進行航行的。
綜合到一起,就促生了一種職業的興起,縴夫。
這在《清明上河圖》上有直觀的體現。
有了諸多的船隻往返通過,而無論滿載的漕船和進貢的官船多數是全程逆流而上,就促生了更多的縴夫,衍生出運河沿岸商業和經濟活動的繁榮。
作為糧米產地的南方,受益最大。
經濟在隋唐五代直至宋朝出現了飛躍的發展。
集中體現在運河之中發現的諸如賭坊中常用的賭局瓷制色子,以及當時小孩子的瓷制玩具,如小瓷狗、瓷馬等等,還有各種各樣,各個時代的精美瓷器。當然,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貨幣,從隋唐一直延續至宋朝。
可是,長達四個月的休航期,眾多的縴夫卻因此而失去了謀生的基礎,即便有一部分或者少數人能夠找到與船業有關或者無關的生活方式,但多數目不識丁的縴夫只能是舉債度日,造成了土地日益向着地主聚攏,縴夫由此失地,成為無產者,無法維持日常的開銷,只能成為日益重大的佃户的一份子。既要承擔地主的剝削,又要應付眾多的徭役和勞役,還有兵役。
矛盾就在一天天的積攢之中,只需一個小小的火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也就是縴夫的休息期。李密率七千兵騎攻下興洛倉,開倉放糧,數十萬人相伴而來,其中包括老人婦女兒童。
《隋史》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其在八議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皆例減一等。其品第九已上犯者,聽贖。應贖者,皆以銅代絹。贖銅一斤為一負,負十為殿。笞十者銅一斤,加至杖百則十斤。徒一年,贖銅二十斤,每等則加銅十斤,三年則六十斤矣。流一千里,贖銅八十斤,每等則加銅十斤,二千里則百斤矣。二死皆贖銅百二十斤。
后帝乃外徵四夷,內窮嗜慾,兵革歲動,賦斂滋繁。有司皆臨時迫脅,苟求濟事,憲章遐棄,賄賂公行,窮人無告,聚為盜賊。帝乃更立嚴刑,敕天下竊盜已上,罪無輕重,不待聞奏,皆斬。百姓轉相羣聚,攻剽城邑,誅罰不能禁。帝以盜賊不息,乃益肆淫刑。九年,又詔為盜者籍沒其家。自是羣賊大起,郡縣官人,又各專威福,生殺任情矣。及楊玄感反,帝誅之,罪及九族。其尤重者,行轘裂梟首之刑。或磔而射之。命公卿已下,臠啖其肉。百姓怨嗟,天下大潰,及恭帝即位,獄訟有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