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大火以後掀起了一陣明史熱,順便也炒熱了一陣日本戰國史,其中一句話説日本的戰國時代就是縣長、鄉長打架,不太瞭解日本歷史的讀者就會進一步誇大為村民械鬥。那麼日本古代戰爭史真的是如此小規模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僅限於戰國時代以前。日本總面積37.8平方公里,與中國的雲南省面積差不多(39.4平方公里)。但是在日本幾個狹小的島嶼上,古代竟存在100多個國家,且面積並不平均,大國幾個市、縣的領土,小國可能也就幾個村。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發展的島國,日本幾乎沒有青銅文明,發展出青銅器,卻很少有青銅的兵器,鐵器的發展也來得很晚。中國的戰國時代戰爭迅速發展到幾十萬的量級,靠的就是鐵器的大量普及取代了青銅器,而鐵器在日本普及以前,各國之間的戰爭基本上是靠農具、石器。
由於各國的面積很小,不可能大量存在正規軍,且兵農結合,平時為農、戰時為兵。於是日本戰國時代以前的戰爭,很多都是領主糾集本國的農民,帶上農具、石器械鬥乃至相互丟石頭。各國一場“硬仗”下來,雙方的戰損也不大,很難吞併對方。將這段時期內的日本戰爭稱為縣長、鄉長打架,是符合邏輯的。
但是到了日本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和體量有了重大的升級,超過十萬兵力的戰爭已經司空見慣。比如應仁之亂、長筱合戰等,九州征伐一役,僅豐臣軍團就派出了二十多萬的兵力。後來豐臣秀吉遠征朝鮮,在日本全國動員了三十多萬兵力,其中大半都渡海到達了朝鮮半島,連明朝對此都十分驚訝,一個小小的倭國竟然能出動這麼多士兵。
顯然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已經完全超過了村民械鬥的範疇,用縣長、鄉長打架來形容是非常片面和不嚴謹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械鬥,比如商鞅在變法前考察民情發現秦人好私鬥,從而發明軍功制來鼓勵秦人上戰場殺敵。明朝義烏和永康的村民為了開礦長期械鬥,雙方都出動了上萬的村民。抗倭名將戚繼光看到村民如此善戰,就在義烏招兵,練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戚家軍。
正是因為日本古代的藩國常備軍較少,因此佩帶武器的武士就成了香餑餑,從平安時代開始,地方領主開始利用武士建立私人武裝來保護自己,並擴張勢力。十世紀以後,日本天皇政府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就不得不依靠各地武士來“尊王攘夷”,得到朝廷承認的武士,逐漸成為日本的特權與統治階級。
而部分在戰國混戰中失敗的領主們,旗下的武士有的不願意歸附新的主人,於是趁機脱離藩籍成為浪人。或是領主財政困難也會削減低級武士,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浪人不僅是日本國內的不安全因素,也造成中國沿海倭寇流竄,明清兩朝紛紛實施海禁打擊倭寇,當然海禁也會打擊海盜、走私等等,但倭寇也是明清閉關鎖國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古代日本的戰爭就是村民械鬥,但永遠不能小瞧了我們的這位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