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談到中國學生的時候會講到中國的學生缺少創新的精神,這導致中國很難出現科學領域的世界頂尖的人才。不少人還拿每年的諾貝爾獎來説明這一切。這些説法不知道是否真的完全正確。不過應該還有是一定的道理存在。相比國外的學生來講,中國的學生缺乏的是懷疑的精神。
當然説到這樣的局面,這也是大環境所導致的,國外是科技的發源之地,所以本來就有着很多的人是站在科技領域的頂尖位置;而作為中國來講,近代的落後的結果就是中國在進行“拿來主義”,我們的學生最大的要求的是快速地去消化吸收外國的科學知識。在這種忙於學習的環境中,被權威所限制,也便沒有的懷疑精神,認為學習的就是對的了。
中國學生沒有創新精神的根源在沒有懷疑精神。很少有學生懷疑自己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對於學校的老師而言,同樣在教學的時候很少會強調所教學的知識的適應的範圍。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對於很多學生而言,認為所學的東西就是絕對的正確的,能適合任何的情況,於是思想就很容易固化了。中國有句話叫作“盡信書不如無書”。
在上面説到的問題上面,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説明:1千克的鹽加入到1千克的水中,等到的是2千克的混合物嗎?按照我們平常的邏輯來講是2千克。日常生活中寫出2千克的答案也是對的,不過對於科學研究而言,這種答案可能是致命的錯誤。
鹽溶於水,是一個釋放能量的過程,按照職能守恆的定律,能量減少了那麼意味着質量會減少。通過公式可以推導出一個微乎其微的質量。雖然是微乎其微的一個質量,但也是證明了質量是存在損失,存在損失才是真相。
中國的學生“不求甚解”的想法一定要減少一點,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想法需要多那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