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了大草原萬馬奔騰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圖為內蒙古師範大學校長阿拉坦倉正在為學生授課。劉宇涵攝)

內蒙古的天空,永遠都是那麼藍,內蒙古的草原,永遠都是那麼綠。

每逢週五下午,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的一間教室裏都會有一場關於“無窮維哈密頓算子”的討論會。參加討論會的有內蒙古幾所大學裏的數學老師,也有相關專業的在讀研究生、博士生,主持者就是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阿拉坦倉。

“討論會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一起研究無窮維哈密頓算子領域的前沿問題,一起分享國際上最新發表的論文,大家自由發言、辯論、探討。這些年,這些年輕的教師、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我們還在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阿拉坦倉教授説。

今年57歲的阿拉坦倉出生在興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鎮好田嘎查一個蒙古族家庭,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國際知名科學家,中國少數民族傑出代表。他從數學算子理論的角度推導出無窮維哈密頓系統,填補了國際數學界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

1996年,阿拉坦倉從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回到內蒙古大學任教,創辦了“週末討論會”, 至今已有25個年頭。“數學是基礎學科,團隊的力量特別重要,需要大家互相啓發。只有大家的協作,發揮團隊的力量,我們才能前進。2004年,我去英國劍橋大學數學中心留學,看到他們有很多討論團隊,更加堅信了我的這個想法。”

2008年,阿拉坦倉在內蒙古大學創建了無窮維哈密頓系統研究中心,圍繞無窮維哈密頓算子開展系統性研究。2018年,他帶領的“數學教學科研蒙漢雙語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圖為阿拉坦倉在“週五討論會”現場。攝影:韓佔文)

“我們的研究成果在數學上的專業提法,稱為解決了無窮維哈密頓算子特徵函數系列中完備性的問題,相關論文在美、英等十幾個國家的刊物和國內相關核心期刊都發表過;國家數學領域最高規格的期刊《中國科學:數學》也刊發過這項研究,這些就是對我們研究成果的認可。”阿拉坦倉説。

阿拉坦倉的家鄉內蒙古科右前旗,是蒙古族人口比例很高的地區,父母都是農民,家裏有九個孩子,他排老六。“我父母沒什麼文化,家裏也很困難,但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非常重視。我從最基層農村走出來,成長到今天,我很感恩國家和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阿拉坦倉説。

1981年,阿拉坦倉以興安盟蒙授狀元考入了內蒙古大學數學系。“以前上學是蒙語授課,大學是漢語授課,第一年,我聽課都困難,成績也下降了。我就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漢語。我學漢語,也鬧過很多笑話,但我仍然去説、去練。”堅持下來,阿拉坦倉的漢語進步很快,連續3年成為學校和自治區的“三好學生”、數學系學生會主席。

“學好語言,我的機會更多,更有助於我的發展。” 阿拉坦倉説在劍橋大學學習時候,每週都有國際上的名師來做講座,但我英語水平不高。有時我真希望老師用漢語講課,但是,是希望對方改變,還是改變自己?我為什麼不學英語呢?“結果,我改變了自己,就解決了問題。在劍橋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為我以後的科研帶來了很多幫助。”

阿拉坦倉經常給學生們講學習語言的好處,“少數民族的孩子學好漢語,就可以在更多地方施展自己,民族文化就會更好地發展、傳承。我常説,語言就好像一扇窗,學好漢語,打開這扇窗,你可以看到祖國的美麗風景;學好英語,你就能看到世界風景。中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言溝通尤為重要。”

學生、同事眼中的阿拉坦倉嚴謹、務實,尊重人才、平易近人,是恩師,也是朋友。“每個人都有相對不自信的時候,我願意鼓勵、幫助大家,讓大家勇敢前行。”阿拉坦倉説。

內蒙古大學數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也是蒙古族的吳德玉對我説:“遇到阿老師,我特別的幸運。他鼓勵每一位蒙古族學生學好漢語。他儘量用漢語授課,給我們學好漢語做榜樣。”

吳德玉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我,“要看到祖國的風景,就要學好漢語。要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就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相互交流。我從一個漢語不是太好的蒙古族大學生成長為大學老師,學好漢語對我幫助很大,沒有漢語學習,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

曾經是阿拉坦倉的學生、同事,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蒙古族教授額爾敦布和對我介紹,阿老師蒙漢英三種語言都很熟練,這對他的工作、科研有很大幫助。如果只會母語,就會限制人際交流和文化理解。“我們團隊舉行過一場研討會,邀請了一位英國專家,阿老師直接用英語主持會議。我們從他身上,看出了語言的作用。”

“我們創立了一個在線課程‘常微分方程’,團隊中有阿老師和其他六個博士授課,既有蒙古族、也有漢族,大家都是漢語授課。上學期發生疫情,全國有三十多所高校的2000多人來註冊聽課,有很多來自南方、東部省區的學生。我高中開始學習漢語,現在還在加強漢語學習,我的同事中有蒙古族也有漢族,語言讓我們團結在一起。”額爾敦布和説。

小時候,阿拉坦倉非常喜歡聽蒙古族“烏力格爾”(説書),他對我説,“我喜歡聽《三國演義》等名著,知道了中國歷史上的好多英雄人物,還有儒家文化,這些對我的影響很深。”

從內蒙古大學數學學院的老師,到學校圖書館館長、教務處長,再到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副校長、內蒙古師範大學校長,阿拉坦倉一直沒有放棄科研,他獲得過內蒙古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等獎項,培養出18位博士,5位成為博士生導師,其中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學生。

成立於1952年的內蒙古師範大學是內蒙古自治區中學教師培養中心,同時也承擔着為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基礎教育培養蒙古語師資的任務,被譽為“民族教育的搖籃”。

阿拉坦倉説,“我大哥是中學校長,二哥是小學校長,我父親很驕傲,家裏走出來三位校長,是教育之家。所以,我在大連理工大學讀完博士,堅持回到內蒙古,就是想和大家一起為民族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在做民族教育的同時,一直強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工作。雙語授課的學生以後走上教學崗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能講授,把少數民族教師隊伍培養好,就會湧現更多少數民族優秀人才。” 阿拉坦倉説。

駿馬奔馳,雄鷹展翅,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教師、高水平人才,就是阿拉坦倉的奮鬥目標。

關於作者:袁慧,中國日報內蒙古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