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跟什麼樣的人離得最近,就會深受其影響,性格乃至人生走向。而足以影響孩子一生的這三個人,無疑就是父母雙親、老師和朋友。
父母,決定孩子的情緒和格局教育始於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對孩子進行得最早、時間最長的人,更是孩子的風向標。
母親的影響力更在於孩子的情緒。
美國麻省大學的愛德華·特羅尼克博士,做過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實驗證明媽媽的情緒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情緒。
當母親採取積極、正面的回應時,嬰兒會用笑臉和笑聲回應;當母親用消極、迴避或是冷漠的態度面對時,孩子會用糾纏、哭鬧等應對方式來獲得情感支持和安慰。
心理學博士洪蘭曾説: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在一個家裏,如果母親是平靜從容的,孩子也會跟着有好脾氣好性格;如果母親整天鬱鬱寡歡或者情緒暴躁,孩子也會跟着不快樂和痛苦。
這就是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於孩子而言,會給予他們非常大的成長力量。
父親的影響力更在於孩子的格局。
不同於母親的柔和細膩,父親的豪放硬朗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爸爸缺席,男孩子很容易缺少陽剛之氣,變得有點"娘",做事畏手畏腳,而女孩會在無形中承擔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漢子,也不懂得如何跟異性相處。
反之,有父親相伴成長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父親的言傳身教都更有利於優化他們的氣度、性格和思維方式。父親就是兒童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格局越大,孩子就越優秀。
作為父母,永遠不要忘記了,孩子是那個踩着我們腳印走的人。
老師,決定孩子的學習態度老師,是學校教育的關鍵,肩負着"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亦對孩子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不能直接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待孩子的態度卻可以直接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不難發現有這麼一個現象:當孩子討厭哪個老師,即便那個老師教學再優異,孩子的這門功課也難以學好;反之,喜歡哪個老師,即便講得不怎麼樣,但成績依然能上去。
這就是老師的連帶效應,孩子的愛屋及烏。
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老師在他們心中的話語權甚至要遠超父母,父母可能嘮叨一百遍都不管用,但老師一句話就能説服孩子。
曾經有個媽媽就吐槽自家孩子,她追着孩子寫字,但孩子就是不配合。
於是她假裝接聽老師的電話,掛斷之後,跟孩子説:"老師剛剛打電話來了,問你的字寫好沒有,明天要檢查的。"孩子一聽,立馬跑去寫字了。
是不是讓人哭笑不得?這就是老師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好的老師有温度,能讓孩子愛上學習,不好的老師則能讓學生厭惡學習。
一個好的老師,雖然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少之又少,但影響孩子三年、五年卻是常見的事。一個好的老師,要對教育擁有熱愛和激情,要對學生有恰當的鼓勵和引導,如此才能激發孩子求知的慾望。
每個老師都該修煉自己的正向影響力,讓孩子在課堂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開闊他們的眼界。
朋友,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結識朋友,發展友誼,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尤其是上學之後,會越來越有同伴交往的需求。
與此同時,同伴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有時會大於大人的告誡。
某電視台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老師認真告誡被實驗的孩子不能爬樹,孩子明確答應後,老師離開,觀察之後孩子在同伴影響下,能否堅持做到老師要求。
結果出人意料,幾個參與實驗的孩子,在同伴影響下,當第一個孩子去爬樹時,第二個孩子也緊跟其後,最後所有人都將老師的告誡忘在腦後,紛紛去爬樹。
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ence Steinberg指出,青少年兒童在一起時易冒更大的風險,有"麻煩製造者"牽頭,他們可能做出令父母意想不到的"壞事"。
這就是同伴影響力。孩子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容易受其影響,做出相應的模仿行為。
比如説,孩子結交的是一羣逃課泡網吧、喝酒打架的朋友,慢慢也會變成"混混"模樣;結交的是一羣愛學習、愛運動、有禮貌的朋友,自然也會有讓人驚喜的良好變化。
學好不容易,學壞難,雖然我們無法替代孩子社交,但我們要教孩子識別真朋友,遠離毒友誼。
如果孩子新交的朋友,受傷多於歡喜,壞行為多於進步,那麼就可以判定為毒友誼。該讓孩子趁早遠離。
推薦閲讀➤ 4歲熊孩子把2歲孩子推下滑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害了多少人
➤3歲孩子受傷反安慰媽媽別擔心,做到這3點,你家孩子也可以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説屎尿屁?污言穢語敏感期,5招化解尷尬場面
※ 作者簡介:果媽,兩個孩子的媽媽,育兒經驗豐富,同時也是一名老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我的寶媽寶爸陣地,歡迎你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