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玄宗李隆基退位後的晚年,非常的悽慘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極具爭議的帝王,前半生功績卓著,頗具明君之相。後半生驕奢淫逸,導致烽煙四起,戰亂頻發。直至帝位旁落,落魄不堪,最後鬱鬱而終。
李隆基成人後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上官婉兒,扶父皇唐睿宗李旦復辟,隨後在與姑姑太平公主的較量中憑藉先天政變剷除太平公主黨羽,獨掌大權。掌權之後的李隆基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任人唯賢。先後任用了姚崇、宋璟、張説、張九齡等賢相,開創了開元盛世。大詩人杜甫曾作詩《憶昔》來形容“開元盛世”的氣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但是隨着在位時間日久,難免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再加上對邊事不察,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李隆基
李隆基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一度驚慌失措,希望以叛亂的迅速結束來挽回自己的形象,所以他才不顧前線將領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的力諫,要求他們迅速出戰,結果自然是一敗再敗,潼關失守。一夜之間李隆基從速勝論變成了亡國論,至少是逃跑論,倉皇之間帶着皇室西逃。那麼,李隆基逃出長安,到楊貴妃被賜死後,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不用説,他肯定是悔恨的,他恨安祿山的背叛,當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等朝臣數次上奏“祿山必反”時,他仍自信地説:“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他也恨自己的仁慈,給了安祿山三個節度使的大權,讓他手握重兵,反噬自己。

途徑馬嵬坡時,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軍士圍驛,上聞喧譁,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屢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申,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為行計。諤,見素之子也。國忠妻裴柔與其幼子及虢國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陳倉,縣令薛景仙帥吏士追捕,誅之。”
作為堂堂一代帝王,居然保護不了自己的心愛之人,還親自下旨勒死了她,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摯愛命赴黃泉而無能為力。至此,李隆基用楊氏兄妹的性命,換得了臣工的保護,一路西逃入川。

李亨
但太子李亨不願放棄,他選擇了北上朔方。在眾臣的擁護下,自立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此時的李隆基還矇在鼓裏,渾然不知,仍在以皇帝的身份發出一道道聖旨,指揮平叛。直到得知李亨即位的消息後,才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李亨。
面對帝王權力的巨大誘惑,即便親如父子,也毫無温情可言。
李亨擅自立為帝,等同叛亂,但李隆基又能怎樣呢?畢竟這大唐江山是自己一手敗壞的。當李隆基踏出長安城的那一刻起,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殺,唐軍光復長安,李亨回宮之後也就將父皇接回了長安。“天玄日轉回龍馭”之後,李隆基被兒子安排住在了興慶宮,但身邊只有高力士和陳玄禮,形同軟禁。不過這時候的李隆基已經不再對皇位有什麼覬覦之心了,唐朝在自己手上盛極而衰,走向衰落,自己也已經是年邁之人,尚有何面目去和兒子爭這個皇位呢?
不過江山雖然不要了,但是美人總還是自己的眷戀。所以李隆基回到長安後,就迫不及待地派人祭奠楊貴妃,並打算為她改葬。不過,當初擁立李亨的宦官李輔國堅決反對,只給李隆基帶回了楊貴妃生前的一個香囊。李隆基將寵妃的香囊終日藏於袖中,並找來畫工,描摹楊貴妃的肖像,懸掛起來,和心愛之人朝夕對視。

李輔國
李隆基有時候也會和身邊人談一下自己的過往,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這個時候的他,除了這點當年勇之外,這個三郎還有什麼值得提的呢?阿瞞又用什麼方式打發自己的餘生呢?可是就連這麼一點滿足感也很快被兒子剝奪,李輔國在李亨面前不斷挑撥,導致李亨對李隆基更加猜忌,將其囚禁於甘露殿,高力士也被冠以“潛通逆黨”的罪名流放巫州,陳玄禮也出了宮,這宮殿中只剩下了李隆基一個人。
李隆基,這個將大唐王朝帶到巔峯時刻的君王也親手葬送了這個極盛時代,他或許知道,自己的一生將會永遠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成為後世史家評點的對象,但這些他無力改變,也無法改變了。
寶應元年(762年)5月3日,鬱鬱寡歡的李隆基駕崩於甘露殿,永遠地離開了他的大唐王朝,終年78歲,而他的一生將永遠被世人評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