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則古人家風,讓人受益匪淺
古人教子育女都有自己的一套特別的方法,特別是那些名門望族,更形成了自己的門風,能給後代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那古人的家風都有什麼可取之處呢?今天就來學習一下!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司馬光告訴人們“《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因為家風是世風之基”。
千年來,我國共出版家風類專著120多部,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宋代朱熹《家訓》、晚清曾國藩《家書》……
歷史表明:“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早教利功倍
《顏氏家訓》曰:“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康熙《庭訓格言》亦重早教曰:“諭教宜早,弗敢辭勞”。
東漢《國家興亡與家庭門風》亦倡早教,周朝統治800年,歷史最長,倡導從胎教開始傳王位,太后聽美樂、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師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立志以成事
曾國藩《家書》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其家書家教中,立志之論甚多,強調立志之後,據此求過,自律自勉。
《顏氏家訓》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齊家,為學治世”。
曾國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書》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一處弛則百處懈”“惰則弛緩”“勤則醫惰”,百種弊端,皆由惰生。
立德遺子孫
朱熹《家訓》曰:“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朱熹重視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司馬光《温公家範》亦重德:“賢者居世,以德自顯”。
歷史上的林家重德,善於教育後代。
林氏後代4人履職宰相,3000人成為進士,皇帝親自主持殿試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無林不開榜,開榜必有林”成為家風典範。
後來的《林則徐家訓》注重立價值取向之德:“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訓儉以示子
司馬光《訓儉示康》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給司馬康的誡子訓,説明“儉”和“侈”的必然性,“儉能立名,侈必自敗”。
諸葛亮《誡子書》亦崇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朱柏廬《治家格言》亦尚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忠孝以立身
蘇軾十歲讀《漢書》,慕範滂為忠獻身,“範滂對母説:‘兒忠孝不全’,範母説:‘我為兒驕傲’”。
蘇軾問母,若我像範滂,您若何?蘇母曰:“你成範滂,我即範母。”
《林氏家訓家規》亦強忠孝曰:“孝始於事親、終於報國,移孝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為大孝”
“孝為立身大本。若不孝於親則不能忠於國;必反為社會之蠹蟲”。
督學以立本
《列女傳·母儀》曰:“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昔孟母,擇鄰處”“昔孟母扞動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蒙學之冠、督學教子、母教之範。
《顏氏家訓》亦有督學名典曰:“若能常保書百卷、千載終不為小人。”
告誡子孫“不可驕逸怠惰,整齊門內,門風不墜”。
《顏氏家訓·勉學》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烹豕以立信
《韓非子》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説的是曾參妻攜子到市場,其子啼哭,母説歸後為子殺豬。
歸後,見曾參正要捕豬殺之,妻止之,説與兒戲言,曾參認為不能失信於子,終殺豬以取信。
考山求嚴實
蘇軾着《石鐘山記》前,為了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攜兒子蘇邁到實地考察,寫出了傳頌千古的美文。
蘇軾父子考山喻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與嚴實相悖!
垂範敕“二代”
《帝範》“求賢、審官、納諫、崇儉、賞罰、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綱也”。
教育太子為君之道,以身垂範,“安危興廢,鹹在此焉”。
漢高祖劉邦《手敕太子》亦是寫給“二代”劉盈的敕書:“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劉邦敕“二代”,學範讀書用賢治天下。
“宗法”警後世
《包拯家訓》載宗法:“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刊石,立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亦稱開除家籍。
包拯的子孫一直未辱沒祖宗,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聲。
千年家風“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於家這是風範,於國即是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