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學生靈活就業 你準備好了嗎?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韓颺 記者 李桂傑 先藕潔 )今年“雙十一”深夜11時,某平台帶貨主播張曦月的直播間依舊人來人往。她熱情地與粉絲互動,連續直播近5個小時,意猶未盡,“成就感滿滿”。 


今年8月,22歲的張曦月從山西財經大學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畢業,前往杭州闖蕩,成為一名全品類帶貨主播。起初,張曦月的父母不同意她的選擇,苦苦相勸,“咱老老實實回家考公務員,爭取個鐵飯碗不行嗎?”可張曦月對自己的選擇很堅持,父母拗不過她,轉而成了她的忠實粉絲,一有空就為女兒瞭解靈活就業的相關政策。 

張曦月在直播中

今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馮喜良教授的課題組圍繞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和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指導下,對北京15所高校35788名畢業生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近5年來,畢業後直接就業的大學生所佔比例不斷下降,升學比逐年攀升,選擇靈活就業的比例相對穩定,佔10.25%左右,2021年這一比例有所上升,約佔13%。


張曦月們猶如一朵朵浪花,張開雙臂迎接靈活就業新時代,勇敢地尋找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而高校畢業生如何看待這種新型靈活就業?影響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讓靈活就業大學生走得更穩更順?對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靈活用工讓青年人擁有更多選擇 


“工作到凌晨12點睡覺,4個多小時後起來繼續工作,這是常態。無論去哪兒我都帶着電腦,隨時隨地開啓工作模式”。2016年,本科畢業的東南從杭州來到北京發展。“當時自媒體發展正火熱,很多影視項目都有投放微信公眾號的需求,於是我就和幾位朋友成立了自媒體工作室。”東南説。“想趁年輕多嘗試一下,哪怕這條路走不通,還可以重新來過。”


雖然創業經歷了一些波折,目前東南的傳媒公司發展良好,她用掙來的第一桶金和朋友又註冊成立了一家美容院,開始新的體驗。 


學習財務專業的興龍大學畢業後選擇了靈活就業,他與一家平台合作給進行融資路演的公司代寫PPT。在他看來,“幹這個活兒,得有新聞記者的敏鋭,能夠把公司發展的亮點提煉出來,還要有設計師的審美,做出來的PPT要賞心悦目,過硬的技術更是必不可少。”


不過,幹了一年多之後,興龍又選擇進了一家互聯網企業工作。

馮喜良教授

“靈活就業,是指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其靈活性體現在時間靈活、地點靈活、工作方式靈活、任務靈活等方面。”馮喜良教授説,靈活就業涵蓋範圍更廣,自主創業算在其中,也包括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户、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律師、會計師、自由撰稿人、演員、快遞員等自由職業者。


“現在靈活就業範圍更廣,與傳統意義上的打零工有本質區別,大學生靈活就業多依賴互聯網產生的共享經濟等。”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長安説。


據麥克思研究院《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2020》顯示,2014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內自主創業佔比2%,畢業5年內則上升至4.8%。伴隨畢業時間的延長,其自主創業比例持續上升。 


個人興趣、自我價值實現成大學生願意靈活就業首選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並非就業形勢所迫的被動選擇,在很大層面上是基於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選擇。 


馮喜良課題組對受訪者目前從事靈活就業滿意程度的調查顯示,持比較滿意態度的樣本佔比最高,為40.42%;持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態度佔比例分別為3.96%和0.28%。


“獨自打拼很艱難,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狀態不穩定,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七八萬,沒有活兒乾的時候,能夠閒一個月,總有種飢一頓飽一頓的漂泊感。但我並不後悔,等我自己有了更多的創業知識和積累,我還想靈活就業,我喜歡那種自由飛翔的感覺。”興龍説。


“當下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更遵從自己的本心。” 馮喜良説,從調查可以看到,個人的興趣加持是大部分畢業生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因為喜歡自由自在和更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和能力。”可見,大學畢業生選擇自由職業很大程度上以興趣為導向,並依賴自己的專長和能力去演化各種職業身份。 


課題報告顯示,大學生之所以選擇自主創業,28.7%是有好的創業點子想付諸實踐,29.2%源於個人理想要成為一名創業者,還有部分畢業生受他人邀請合夥創業,並期待有較高的收入,而4.48%的學生創業的原因是未找到合適工作。


馮喜良指出,在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過程中,必然帶來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調整的轉變。新型數字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平台的普及,催生了新一代勞動者對於職業選擇更多的自主性和獲得感。 


應鼓勵將靈活就業納入高校就業育人體系 


據人社部公佈的統計數字,當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口已超過2億,佔我國城鎮就業人員的50%左右,其中很大部分是依託互聯網存在的新就業形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為有意願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


關於當下大學生靈活就業面臨的困難與障礙,調查顯示依次為:“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佔比42.9%;其次是“收入不穩定”“缺乏相關社會保障,有一定的從業風險”,“家人的不理解或不支持”也是因素之一。 


馮喜良認為,在人才培養上,應鼓勵將靈活就業納入高校就業育人體系中,開設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課程,讓畢業生了解靈活就業政策,評估靈活就業的選擇路徑、收益和風險。


“對準備選擇靈活就業的學生進行分層化、精準化、個性化就業指導,堅持需求導向,針對性開展技能提升行動。”馮喜良建議,教育部門要緊貼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體系與方向,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和企業生產實際相適應,促進職業教育培訓質量提升,實現人才培養培訓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


李長安指出:“人社部每年都發布新職業,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銜接匹配,鼓勵大學生進行新職業的培訓,推動從事靈活就業的人員向知識型、技能型就業轉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