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大唐開元年間,為了解決橫渡黃河問題,唐玄宗下令在黃河兩岸鑄造鐵牛八隻,東西兩岸各四隻;以鐵牛作為承力結構,用鐵索橫穿黃河兩岸,鐵索上鋪上木板,則行人、車輛皆可過。唐代鐵牛浮橋是秦、晉交通咽喉,蒲津鐵索橋第一次將黃河天塹變成通衢大道,唐代鐵牛浮橋毀於元初,但是鐵牛一直都在。明代利用鐵牛繼續建橋,清代因黃河逐漸向西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牀淤積,最終鐵牛被埋放河沙之中。
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牛兒呈伏卧狀,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鐵牛造型生動,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以系浮橋。鐵牛除了當橋樑地錨外,還有充當鎮水神獸的作用,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牛是鎮水之寶。目前找到了東岸的四隻鐵牛,西岸的還沒有找到。
由於臨近黃河,空氣潮濕,地下滲水不斷,導致出土後的鐵牛腐蝕嚴重,鏽跡斑斑。採用現代先進的防腐技術,鐵牛已不再鏽蝕,每兩年向出土的鐵牛塗抹一次緩蝕劑,可以有效防止鐵牛鏽蝕。地上部分文物塗緩蝕劑、地下部分採用電化學方法保護,是最科學的防腐技術,是經過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科技大學以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共努力而研究出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經常去撫摸鐵牛也有一定的防腐效果。那麼古代的人如何對鐵牛進行防腐呢?
鐵器被鏽蝕主要有三種機理,一是大氣腐蝕,也就是鐵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二是土壤腐蝕,也就是鐵跟水、氧氣發生化學反應;三是細菌作用,有一種名為鐵細菌的好氧細菌會腐蝕鐵器。古代人保護鐵件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在鐵件表面鍍一層保護物質,二是經常在鐵件上塗抹食用油。對越王劍的研究表明,劍身上鍍有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硫化銅可防鏽,因此越王劍的花紋裏含有大量的硫化銅。唐代冶煉技術高,故也在鐵牛表面鍍了一層保護物質。另外鐵牛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歷代都在橋邊設有管理站,裏面的工作人員會對鐵牛進行常規保護,也就是經常去擦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