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郁達夫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經典之作,在他所處的時代,他可以説是一個滿腹才華的詩人。我們從郁達夫的文章中,處處體會淒涼的感覺,或許這和郁達夫所處的時代有着很大的關係。
1896年,郁達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陽市滿州弄的知識分子家庭,原本家庭條件還算過得去,但在1899年,郁達夫父親去世,一下子家庭就陷入了困境。
郁達夫的家境有所下降,但還得得到了上私塾讀書的機會,這比起很多上不起學的孩子來説,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1910年,郁達夫和徐志摩、厲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後來他又到嘉興府中學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
很多人都不知道郁達夫和徐志摩兩人還有着同學這層關係,但是這兩人在之後的文壇,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徐志摩和郁達夫都曾創作過詩歌,徐志摩寫的詩歌大多是有關愛情方面的,而郁達夫的詩歌,有時和當時的時局有着很大關聯,這樣的不同之處,都可以在郁達夫的文章中體會得到。
伴隨着日軍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帶給每個中國人不一樣的苦痛。台兒莊大捷之後,郁達夫受命作為特使率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代表團到台兒莊勞軍,巧遇去台兒莊考察。
郁達夫的這次勞軍考察,使得他受到了極大鼓舞,回到武漢後,他寫了一系列文章,熱情謳歌了中國軍民堅決抗戰的英雄氣概。在這之後,郁達夫應《星洲日報》邀請,郁達夫前往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在前往新加坡的路上,郁達夫就寫下了《歲朝新語》,堅信“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
當他到達新加坡的第二天,他就寫出了《估敵》一文,堅信“最後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郁達夫的這些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巨大反響,極大地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郁達夫在《星洲日報》主筆期間,他還同時把所寫的文章發表在四五種刊物,發表了近400多篇有關抗日形勢以及國內外的軍事政治分析,他在宣傳抗日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海外華僑紛紛捐獻物資,積極支持抗戰,更有一些華僑回到國內參加抗日活動。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郁達夫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
新加坡後來還是在日軍的攻勢之下淪陷了,這期間的抗日活動,顯得非常的艱難。在這段時間,郁達夫不僅參加抗日活動,而且他還暗中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
抗戰勝利之後,陳嘉庚曾對夏衍説:“那時郁達夫不僅掩護了我,還援救了許多被日本人逮捕的華僑。”更有一位馬來西亞的共產黨負責人説:“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的組織會遭到不可補救的損失。”
但是由於漢奸的告密,郁達夫的身份還是暴露了,日軍開始全面調查郁達夫,並且對郁達夫在內的文化人士進行迫害。郁達夫在極其危險的處境下,他先安排胡愈之等人先行離開印尼。
之後,郁達夫流亡到蘇門答臘島的部市鎮巴爺公務,化名為趙廉,並在華僑的協助下開設酒廠謀生。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原本這場戰爭都結束了,但是1945年8月29日晚,郁達夫卻意外失蹤了,直到9月17日,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我們不禁想問,當時日本都宣告了無條件投降,為何還敢殘害郁達夫?
郁達夫犧牲的時候,年僅49歲,在他死後,國內外對於郁達夫被害詳情的調查一直沒有間斷過。直到郁達夫死後40年,也就是1985年9月27日,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副教授鈴木正夫才找到了當年郁達夫被害的一些細節。
從1966年開始,鈴木正夫就對郁達夫的流亡生活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了獲取更多真實的歷史,他先後3次前往蘇門答臘島、新加坡等地調查,尋訪了上百名當地人。
鈴木正夫也有幸找到了當年日本憲兵的班長,也就是這個人下達了殺害郁達夫的命令。當鈴木正夫找到日本憲兵班長時,他已經是75歲的老人了。
在這次調查中,憲兵班長説道:“責任在我,是我對幾個部下下令綁架處決趙廉的。”他還説到之所以殺害郁達夫,一旦他活了下來,日本所犯下的惡行將會毫無遺漏地暴露出來,這些都會成為證據。
就這樣,日本憲兵班在撤退之前,決定將郁達夫殺害了。這段真相在時隔40年之後,重新被世人所熟知。郁達夫曾這樣寫到:“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文/九歌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