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不能讓資本把教育變成一場“內卷遊戲”
半月談評論員 趙琬微
從招聘“年薪200萬,上不封頂的中小學優秀網課教師”到“不要998,不要799,20課時僅20元,還送2科教輔禮盒”的課程廣告,明眼人都會提出疑問——怎麼會有人做這樣不賺錢的生意,還很熱烈?
近年來,資本漸漸盯上了教育培訓領域。在疫情蔓延的2020年,在線教育乘上了線下教育受挫的風口,在各輪融資的助推下扶搖直上,走上了飛速擴張的燒錢之路。一時間,從電視廣告宣傳到互聯網的大幅廣告頁面,從公交車站大屏到小區電梯小屏,教培機構似乎無處不在。廣告中,不僅有“別人家的孩子在上課”的靈魂考問,還有用“低價”包裝的消費誘惑。
家家户户在聽取免費試聽課,樂得其所的同時,似乎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資本是逐利的,放在哪個行業都如此。在佔了小便宜的同時,我們也成為資本盯上的“流量”,只有持續不斷的投入才能維持其發展。但如果沒有真正培育優秀的教師,把錢花在迅速擴張的“刀刃上”,又如何做得好教育這個行業?
需警惕,資本的逐利性與教育的公益性之間存在天然矛盾。如果不加有效約束,資本將無可避免地以高獲利為導向,無底線迎合短期“提分”的功利性需求,甚至不惜製造羣體性焦慮,把教育變成一場“內卷遊戲”,最後得利的只有資本。
“你不努力就會階層滑落”“階層鄙視鏈讓你後悔莫及”“有錢人家的孩子比你更努力”……這幾年,關於教育焦慮話題的推文不斷成為刷屏之作,一些極端言論屢屢引發社會熱議。這些言論不少就是出自一些機構註冊“培訓號”,通過製造消費恐慌、教育焦慮,讓家長把小小年齡的孩童爭先恐後地趕向培訓機構。從某種意義上説,這無疑是校外培訓機構、社會資本間的精心合謀。
顯然,如果放任資本主導教育,教育將偏離其公益軌道,喪失其最為寶貴的價值。
怎麼辦?
其一,提高准入門檻,不是人人都能“傳道授業”。在傳統的教育場景下,獲得權威部門認可的教師資格是關鍵的准入門檻。但是在資本青睞的許多教育場景中,大量社會人員、外籍人員,乃至AI“機器人”都可以成為教師,這存在極大的風險。需進一步提高准入門檻,讓質量提升取代擴張速度成為教培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第二,加強資金監管,保障學生與家長合法權益。不少教培機構,在學生用户支付了大額學費之後,即便沒有上完課也難以退款,導致投訴糾紛不斷。部分機構經營不善關門“跑路”,家長更難以追回學費。近日,北京市部分地區為校外培訓機構設立了資金“監管人”,培訓機構可以將預付學費自動存進監管銀行。學生按次上課,學費按相應課時劃轉培訓機構,為化解退費風險做出了積極探索。
其三,最為關鍵的是,要節制資本無底線逐利衝動,保證資本在有序、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教育發展。隨着人們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豐富多彩的校外教育也是羣眾所需。對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准入機制,更要嚴格規範其培訓範圍及內容,支持其開辦與課堂教育特別是應試無關的培訓課程。
政府機構要直面民生關切,多下功夫,多出點子,積極引導校外培訓機構健康、規範發展,引領資本在良好的市場秩序下為教育行業的健康發展添磚加瓦。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