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當時大清的海軍不止北洋一支,除了北洋艦隊之外還有南洋和福建等水師。福建水師早在十年前就因遭遇法軍偷襲而全軍覆沒,但南洋水師仍可一戰,並且從實力來講,南洋艦隊僅次於北洋艦隊。如果南北洋聯合,則與日交戰鹿死誰手還很難説,那麼南洋艦隊為什麼要坐視北洋孤戰,而不施以援手呢?
海軍是一類耗資極大的軍種,能夠同時保持多支海軍力量的國家不多,而且這些各個艦隊之間也並非絕對平均。晚清時期朝廷的主要威脅已經從北部草原轉移到了東部海疆,組建海軍刻不容緩。但即便是如大清國這樣財力雄厚的金主也無法同時供養多支艦隊,所以按照李鴻章的計劃,起初根本沒有南洋、福建等水師的事兒。
然而最終拍板的還是太后,慈禧是個弄權的高手,深諳平衡之術,所以不可能把籌碼都放在李鴻章一個人身上。這樣一來在北洋水師之外,就必須籌備其他幾支艦隊,這才有了南洋和福建水師。無奈的是用以籌備海軍的軍費有限,很多時候這些艦隊之間不得不靠明爭暗鬥、相互拆台才能多分一些份額,久而久之這也就造成了艦隊之間的隔閡和矛盾。
福建水師覆沒較早,且實力遠不及南洋和北洋,在此不多贅述,我們主要了解一下南北洋之間的瓜葛。北洋艦隊的創辦者為李鴻章,南洋艦隊則為左宗棠和沈葆楨,這些人雖然同朝為官,但互為政敵,尤其在涉及自身勢力上更是寸步不讓。隨着來自列強的海外威脅愈加嚴重,拱衞京畿成為當務之急,再加上李鴻章在朝廷內部的地位無人可以匹敵,北洋水師逐漸成為大清實力最強的艦隊。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大東溝一帶襲擊清廷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儘管平日裏私怨較重,但如果以朝廷的名義命雙方合力抗敵,這些晚清重臣未必不會捐棄前嫌,但最終依舊是北洋一家獨木難支,而南洋卻置身事外。其實,南洋並非盡是挾公器而泄私憤之徒,黃海海戰一共持續五個小時,北洋艦隊即全軍覆沒,南洋艦隊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
正是因為前期隔閡較重,雙方往來甚少,所以在戰前沒有相關配合的預案和計劃。再者從李鴻章的角度出發,這位中堂大人一開始就沒有與日軍決死一拼的打算,而是竭力“避戰保艦”,自然也就不會主動要求南洋水師北上支援。
日方在前期的戰爭準備當中着力甚多,所購軍艦多為快速靈活的新式戰艦,消滅北洋艦隊之後自身實力幾乎沒有損傷,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南洋水師再北上尋仇,無疑羊入虎口。種種因素使然,最終甲午一役徹底打破洋務運動進程,也改寫了晚清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