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華東野戰軍第一、第三、第十縱隊共同發起了泰安作戰,目標是圍殲據守泰安城內的蔣軍整編第七十二師。
1月24日午夜零時,泰安攻擊戰正式打響了。
西關是敵人守備的重點,面積幾乎與泰安城相當,三縱第八師二二十四團一營經過一天一夜的鏖戰,仍未能全部肅清守敵。
上級命令一連長郭繼勝率領全連堅守西關,確保主力當晚對泰安發動總攻。
這是一個異常艱鉅的任務,他們要在整整一天的時間裏,頂住敵人的無數次拼死反撲。
郭繼勝接受任務後,帶領全連頑強死守陣地。
泰安之敵在炮火掩護下,接連發動猛烈的反衝鋒,都被他們一次次打退下去。
當彈藥即將告罄之時。郭繼勝告訴戰士們:“沒有手榴彈,就用刺刀拼,誰的刺刀都得見見紅!”
在郭繼勝連穩如泰山的堅守面前,敵人被多次擊退,再也沒有膽量發動進攻。
夜幕降臨後,我軍依託西關既得陣地,向泰安城發起最後的總攻,很快突破守敵的西門防線,佔領了這座泰山腳下的名城。
郭繼勝完成堅守西關的任務後,又率部投入掃清敵地堡羣的作戰。
守敵在西關修築了大量地堡,這種地堡的特點是隱伏如墳,不易發現和摧毀,且子堡和母堡互相環繞,組成交叉火力,殺傷力非常強。
此役打響之前,八師首長就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曾廣泛發動幹部戰士研究如何對付敵地堡羣。
但戰鬥打響後,經實踐檢驗,原來研究的絕大多數方法都不成功,不但攻打地堡進展緩慢,而且各營連普遍傷亡較大,整個縱隊攻勢受阻,攻打泰安的戰鬥就此陷入困局。
郭繼勝是一名智勇兼備的基層指揮員,他打仗非常勇敢,但這種勇敢絕不是莽撞,他在發現問題時,總能運用自己冷靜的頭腦進行具體分析、深入研究,決不草率行事。
當郭繼勝到達戰場,發現兄弟連隊面對敵人的地堡陣打得很不順利時,馬上意識到一味猛攻只會造成大量不必要的犧牲。
幾個班排幹部見敵人極為猖狂,倚仗兇猛的火力給兄弟連隊造成了很大殺傷,不少戰士犧牲或重傷,氣得怒火萬丈,紛紛向郭繼勝請求組織突擊隊,誓死攻克敵人的地堡陣。
郭繼勝及時制止了這種傾向,沒有急於讓各班排發動進攻,而是決定先做一番快速的調查研究,努力尋求最佳戰鬥方案。
為此,他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摸到最前面去做實地偵察,目的是弄清敵地堡羣的建築特別與火力分佈,尋找敵人的弱點。
接下來,郭繼勝以險些中彈受傷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終於找出了敵軍的“死穴”!
他發現,敵人的地堡雖然外形非常低矮,使我軍炮火難以摧毀,但他們也不易向側翼發揚火力。
除此之外,這種地堡雖然三面都有對外射孔,但只要側面槍眼有子彈射入,那麼他們的三面射孔就都不能射擊。
據此,郭繼勝將每個突擊班分成三個戰鬥小組:火力組從正面進行火力掩護;突擊組繞到敵堡側後進行爆破;機動組則相機跟進掩護,交替作戰。
他發明的這種戰術,能有效對付敵人的子母堡,避免了發起正面衝鋒後的重大傷亡。
郭繼勝帶領全連將士運用這種戰術,對敵人的地堡陣發起了迅猛的攻擊,讓地堡內的敵人根本無力招架。
最終,一連創造了一個大破敵陣、冠絕全軍的驚人戰績——以僅僅傷亡4人的代價,連續攻克敵人19座地堡。
到戰鬥結束時,全連共俘敵600多名,繳獲重機槍9挺、輕機槍16挺、大小炮5門、步槍200多支。
三縱司令員何以祥(1955年少將)得知此事後大喜過望,在電話裏指示八師師長王吉文:把郭繼勝的戰法迅速在各攻擊部隊推廣!
各部隊運用這種辦法,化解了全縱久攻不下的困局,迅速攻克了久攻不下的敵地堡陣,並乘勢奪取了泰安城,共殲滅敵七十二師兩個旅。
毫不誇張地説,郭繼勝發明的戰法,擊中了敵軍的“死穴”,讓全軍大破敵陣,成為扭轉整個戰局的關鍵點。
戰後,華野司令部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首長聯名頒發了嘉獎令,授以三縱八師二十四團一營一連“郭繼勝連”光榮稱號,同時評定郭繼勝為“華東戰鬥英雄”。
除此個人和集體均獲得榮譽之外,郭繼勝還被提升為一營副營長,沒過多久又正式升任營長。
陳(毅)司令員對郭繼勝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郭繼勝同志有很多特點,他最大的特點是頭腦冷靜、善於分析,在戰鬥中常創造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奇蹟。”
令人萬分惋惜的是,郭繼勝於1948年11月16日在淮海戰役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讓我軍損失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基層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