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著名的詞句裏,提到的三個人,分別是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是三國中著名的人物。在三國時期,曹操創建了曹魏,劉備創建了蜀漢,而東吳則是由孫權建立的。至於“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出自曹操之口。當年曹操和孫權交戰的時候,看東吳的軍隊軍容嚴整,訓練有素,不由得心生感慨,説出了這句話。
一、孫權的戰略目標。
孫權早就有稱帝的野心,在他和魯肅的《榻上策》中,就確立了全取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在此後,孫權就以此戰略方案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向,開始了自己的步伐。孫權首先對位於長江上游的荊州發起進攻,擊殺了黃祖。但是在接下來的行動中,孫權遭到了曹操的阻擊。
曹操先是派兵出入淮南,威脅孫權的側背,逼迫孫權撤軍。接下來又攻打荊州,搶先一步佔領了荊州,打敗了劉備。在追擊劉備的過程中,曹操志得意滿,給孫權寫信,想用恫嚇的手段逼孫權投降。當時孫權的手下對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感到畏懼,紛紛勸説孫權迎降曹操。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孫權力排眾議,聯合劉備發動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此之後,孫權在他的稱帝的道路上越轉越快。他先是聯合劉備,攻打曹操。在削弱了曹操的勢力後,他又對劉備下手。先是索要荊州,再是與曹操結盟,襲取荊州。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他大膽起用書生將領陸遜,大敗劉備。
隨後,孫權又和曹丕刀兵相見,守住長江防線。在孫權剩下的歲月裏,他和諸葛亮再度結盟,多次攻打曹魏。最終,孫權稱帝,建立了吳國。
二、孫權未能統一天下的主、客觀原因。
孫權帶領着江東的臣子,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建立了吳國。在這個時候,孫權的敵手曹操和劉備都早已去世。那麼,正當壯年的孫權,為何不能在他的敵手全都離世的情況下,西征北伐,完成他戰略方案中的統一天下的目標呢?
首先,是東吳和蜀、魏的實力差距。孫權在接過孫策的擔子後,實力還是比較弱小的。當時孫策為了讓孫氏的統治維持下去,甚至不惜向張昭説出如果孫權不堪輔佐,君可自取的話來。孫權在擁有東吳的實權後,就拼命的擴張實力。可是,這時的曹操已經逐漸統一北方,開始將目光轉向南方了。
直到孫權在襲擊關羽,奪取荊州後,實力達到了頂峯。可就算是這樣,他的實力依然遠遠比不上曹魏。當時曹魏的常備兵力有二三十萬,這還不算可以隨時徵發的兵力。東吳只擁有長江及以南的荊州和揚州、交州,兵力最多也就十多萬人。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孫權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無法完成滅蜀和滅魏的任務。
其次,是孫權自身的能力問題。孫權這個人的優缺點,孫策在將政權移交給他的時候就指出了。“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實質上説明了孫權是一個能夠保全江東政權,但是很難靠武力開拓進取的君主。
孫權當然對這樣的評價有些不滿,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勇,他不但多次親自擔任主帥,衝鋒陷陣。還在打獵的時候獵取猛獸,為大家做表率,甚至被猛虎攻擊,遭遇了危險。但是,在面對曹魏的百戰精鋭的時候,孫權還是屢次遭受挫折。
尤其是在合肥之戰中,孫權率領的十萬大軍,居然攻不下張遼等人率領的七八千人防守的合肥。而且在戰鬥中,孫權多次遭到張遼等人的圍攻,險些喪命在逍遙津。這些挫折都點醒了孫權,他的軍事能力和曹操、劉備相距甚遠。他只好提拔手下的將領,來完成軍事任務。孫權先後提拔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都督,建成了帝業。可藉着他人的力量,這比起曹操、劉備能夠親力親為就差得遠了。這使得孫權的很多設想都要看他人的眼色,難以實施。
第三個原因是孫權的格局太小。孫策在把政權移交給孫權時説的話,其實已經對孫權的格局定了性。在孫權的身上,我們看不到他父兄的那種進取的精神。他的身上,總是有着一種保守、患得患失的精神。在外界的壓力直接威脅到他的生存時,他會爆發出一種強烈的抵抗力。可是一旦局勢穩定,他就會陷入一種惰性之中。
這種格局,處處表現在孫權建立吳國的過程中。在赤壁之戰時,孫權不甘心向曹操俯首稱臣,在魯肅、周瑜的勸説下,與劉備聯合打敗了曹操。而在周瑜、魯肅死後,孫權就失去了奪取天下的動力。他轉而趨於保守,在呂蒙的幫助下,襲取荊州,為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從此,失去活力的孫權,面對強大的曹魏,只是為了自保而奮鬥。
三、孫權犯下的戰略和戰術錯誤。
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使得孫權在戰略和戰術上犯下了錯誤,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在當時,曹魏佔據了大部分的國土,天下三分,曹魏就佔了二分。而蜀漢和東吳滿打滿算只有揚、交、益三州和部分荊州。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蜀漢和東吳聯合,兩家共抗曹魏,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
可是,由於孫權的原因,他親手破壞了孫劉聯盟,在戰略上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錯誤。孫權在周瑜和魯肅時代,還有着進取之心。他在赤壁之戰後,意氣風發,向曹操發動了多次進攻。他聽從魯肅的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鞏固了孫劉聯盟,還得到了關羽在荊州的助力。在這個階段,曹操在劉備和孫權的壓制下,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但是當劉備的勢力發展起來後,孫權感到了威脅。他不但將曹操當成對手,還把劉備當成了潛在的對手。在魯肅死後,孫權和呂蒙合謀,要奪回荊州。這實際上是孫權的戰略完全從進取改變成了保守。他奪回荊州,只是為了自身的安全,根本就失去了北向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一切,最終促成了荊州之戰。孫權利用關羽在襄樊作戰的機會,派呂蒙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這樣,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孫權雖然派陸遜打敗了劉備,可自己也付出了戰死上萬將士的代價。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曹魏在一旁坐收漁利。隨着雙方實力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孫權統一天下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在戰術上,孫權奪取荊州後,雖然達到了自己的全據長江的目的,可是在戰術上也讓自己陷入了防守的境地。過去,荊州有關羽的幫助,吸引了大批曹魏的主力,東吳單獨對抗淮南方面的曹軍,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掌握着戰爭的主動權。
可是,孫權消滅了關羽,自己承擔起整條長江的防禦。我們從呂蒙的敍述中看到,東吳在拿下荊州後,西面要面對蜀漢和曹魏的夾攻,東面要面對淮南的壓力,連接兩個主要方向上的吳軍只有區區一萬人的水軍。以這樣的兵力,能夠自保就不錯了,更遑論去北伐西征呢?因此,孫權奪取荊州,使得自己徹底陷入了防守,在戰術上根本沒有解決的可能性。
在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由於陷入了戰略上的絕境不能自拔,根本就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在夷陵之戰時,他雖然向曹丕稱臣,可曹丕根本就不信任他。在夷陵之戰後不久,曹丕就發動了對東吳的進攻。孫權一時陷入與蜀漢和曹魏同時為敵的境地。這時劉備由於身體狀況不佳,國內形勢不穩,沒有對孫權再次用兵,否則孫權的形勢會更雪上加霜。
孫權在這個時候,才發現了自己的戰略錯誤,可一切都已經晚了。他在諸葛亮執政蜀漢的時候,重新與蜀漢結盟,不過對於他的形勢聊勝於無。他根本就沒有可能統一天下了。
結語:
在劉備和曹操都死去的時候,孫權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和蜀漢剛經過夷陵之戰,處於敵對狀態。而曹丕也因為孫權不肯送太子為質,發兵攻打東吳。一時間,使用外交手段,拉一個打一個的孫權變成了其他兩個國家共同的敵人。幸虧蜀漢和曹魏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否則如果兩者聯合起來對方東吳的話,東吳將會凶多吉少。
在這個形勢下,孫權想要西征滅蜀,那就要克服西川的險峻山險。當初劉備有張松為內應,劉璋邀請入川,還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打下西川。有曹丕在側背,也不可能眼睜睜看着孫權滅亡蜀國,擴張自己的實力的。這樣一來,孫權不可能把主力投入西川滅蜀,讓自己暴露在曹魏的兵鋒之下。因此,孫權是不可能完成滅蜀的任務的。
而孫權攻打曹丕,消滅曹魏就更不可能。東吳和曹魏的實力原本就相差很大,再加上曹魏的鐵騎,吳軍根本就無力抵抗。如果關羽還在荊州,東吳還可以得到他的幫助,牽制曹魏軍的主力。可是孫權奪取荊州,擒殺關羽,自己消滅了自己的援軍。僅靠東吳的力量,能夠抵抗曹魏的進攻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説消滅曹魏了。正是因為孫權犯下的戰略錯誤,使得他即便是主要的對手劉備、曹操都死去了,他也無法完成統一天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