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宋太祖”有二人,除了北宋太祖趙匡胤外,還有南朝劉宋太祖劉義隆。劉義隆最初的廟號其實並非是“太祖”,而是“中宗”,為何後來又變為“太祖”呢?今天本文便揭秘中古之世廟號對君主的特殊吸引力與意義,及宋文帝的廟號變遷的背後始末。
一、廟號對君主有特殊吸引力,所以中古時代廟號趨於氾濫
古代君主去世後,都會在宗廟中設立靈位享受後人祭祀。原本的禮法制度中,天子世系的宗廟可以設立七座,開基始祖之廟萬世不毀,兩位具備極高功德者之廟被稱為“二祧”,同樣萬世不毀,餘下四廟則以“昭穆”的次序進行供奉。首個昭位居中供奉始祖,其餘則按左穆位、右昭位(也有左昭右穆)排列,穆位供奉始祖之子,昭位供奉始祖之孫。以此類推。除不毀之廟外,其他四廟供奉的對象皆會隨着君王的承襲而變化,“親盡則毀”,依次遷出獨廟,靈位移至祖宗祧廟接受祭祀供奉。
《禮記》對此制度專門做出解釋:「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舉行祭祀時嚴格按照昭穆順序進行,則可使天綱有序。如果沒有昭穆制度,出現祭拜父親先於祭拜祖父這種次序錯亂的情況,豈不是在封建觀念深重的當時社會中鬧出大笑話。
制度雖井然有序,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矛盾,即君主的獨廟往往在數世更迭後便遷毀,而絕大部分君主更希望自己的廟可以萬世不毀,永受供享。即便是君主,也難以脱離愚昧、迷信,對他們來説,可以永久享受百姓的供奉毫無疑問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後繼君主於是從“功德”上作文章,積極地建立功勳、弘揚道德,使自己在後人眼中成為“具功備德”者,從而令國家永世供奉自己。很多時候即使二祧之位已滿,君主也會硬為自己營造出一個廟號。而不遷之廟,皆擁有廟號,廟號之所以被時人所看重,原因便在於此。
原本十分珍貴的廟號在兩漢以後氾濫,發展到幾乎每一位長期在位的君主,死後都會獲得廟號。魏明帝曹叡做法最為誇張,在生前便改廟制,為自己敲定“烈祖”之號,與太祖曹操、世祖曹丕並稱三祖,此舉開歷史先河。
魏晉南北朝君主為獲得廟號,令自己永享供奉,頻繁進行改制甚至違背禮法的操作。加之當時政治鬥爭異常血腥,皇位頻繁更迭,先祖廟號成為了重要的政治資本,廟號背後充滿了皇室之間的政治博弈。宋太祖劉義隆的廟號變遷的背後,便體現着中國中古社會的皇族政治博弈中,對“廟”與“禮”兩種工具的運用。
二、宋文帝原本的廟號為中宗,諡號為景帝,這源於一場宮廷之爭
劉義隆有一位弟弟,名叫劉義康。劉宋向來重用宗室,劉義康被劉義隆大力提拔,權傾朝野,一時間全國的地方官員任免幾乎都是由劉義康做主,宮內外諸事皆由劉義康決斷。於是各地進貢的物品都是將最優者先獻予劉義康,次品才送入宮中奉予皇帝劉義隆。
劉義隆漸漸忌憚劉義康的權勢,擔心生變,便開始在政治上打擊劉義康勢力。元康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范曄等人慾擁立劉義康為帝,事泄被誅,劉義康也被免為庶人。數年後劉義隆仍不放心劉義康,遂將其暗殺。
劉義康之事令劉義隆對皇權產生了不安。劉義隆本就身體不好,常年卧病,如果自己驟然去世,該如何保障皇位的平穩交接?於是劉義隆決定增加太子劉劭的東宮之軍,通過這種方式保障太子地位的穩固。
劉劭德行敗壞,只因受劉義隆喜愛才會被封為太子。劉劭在太子位上屢有過失,擔心受到劉義隆責罰,又渴望自己能繼承大統,因此將劉義隆的雕像埋在含章殿前,以巫蠱詛咒劉義隆,盼着劉義隆早日歸西。
紙包不住火,最終東窗事發,劉義隆龍顏震怒,當即下令徹查巫蠱之案,逮捕了劉劭黨羽,但劉義隆仍不願廢除劉劭太子之位。次年,劉義隆發現劉劭賊心不改,失望至極,才決定廢立太子。但新太子的人選讓劉義隆犯了難,久未做出決定。
劉義隆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潘淑妃,潘淑妃立馬通知其子劉濬,劉濬又把消息告訴劉劭。劉劭知自己懸於一線,決心率先發動政變奪權。東宮重兵很快便佔據皇宮,將劉義隆與徐湛之殺害。劉劭掌握政權後立即稱帝,並將弒帝之罪嫁禍與徐湛之。
劉劭登基後,依照禮制為劉義隆上諡號為“景帝”,廟號為“中宗”,做足了面子工程,以掩飾自己是弒父即位。在劉義隆的諡號與廟號上,劉劭還算是做了點功課。“景”在諡法中含義為“由義而濟”,“布義行剛”,皆為美諡,多為明君、守成之君得此諡號(例如漢景帝)。宋文帝雖也曾聽信讒言殺害名將、屢興北伐空耗民力,但總體仍算一代明君,這個諡號倒也契合劉義隆。
古代廟號,常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劉義隆雖非創基開業之雄主,又數次北伐無功,卻是承前啓後的守成之君。劉義隆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績斐然,史稱“元嘉之治”,確實可謂有德之主。結合來看,劉義隆的廟號被稱為“中宗”確實再合適不過。
劉劭雖然在廟號、諡號上做足姿態,但其他舉動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比如劉義隆的葬禮,劉劭始終稱病不肯參加;依制,舊帝逝後新帝應當“逾年改元”,劉劭卻強行在本年便改元太初,引得輿論一片譁然。這種作為反映出劉劭心虛,亦可看出劉劭對構建與樹立皇位合法性及臣民認同感的迫切。但這些行為反而起了反效果,劉劭稱帝時僅有數十人進殿朝賀。
劉劭的倒行逆施很快引得天下不滿,弟弟劉駿起兵反抗,向建康(劉宋都城,即今南京)進軍,各地守將紛紛響應。劉駿最終通過戰爭消滅了劉劭,取而代之成為劉宋皇帝。劉劭的帝位僅僅只坐了兩個月。劉駿即位後,一改劉劭之政,恢復元嘉之制,其中也包括否定劉劭為劉義隆所設的廟號、諡號。劉駿改劉義隆諡號為“文帝”,廟號為“太祖”,這才有了“宋文帝”“宋太祖”之稱。
三、劉宋孝武帝劉駿為加強自身合法性,故提升劉義隆之地位
太祖往往是由開基之主所稱,比如另一位宋太祖趙匡胤,便是北宋開國之君。再比如劉邦,通過戰爭建立漢朝,功勳彪炳,故被稱為漢太祖。劉義隆卻並非是開創基業的君主,劉宋開國之君是他的父親劉裕,劉裕的廟號為高祖。
高祖之號同樣是創基之君、功績卓著方可得。太祖與高祖之間,往往太祖的地位更高,比如魏太祖曹操,便位高於魏高祖曹丕;晉朝則曾經出現過晉太祖司馬昭、晉高祖司馬懿地位高低之爭,最終決出以太祖為高,因為是司馬昭之世建立晉王國,被時人認為是創業之始。
劉義隆不僅僅成了“祖”,並且地位還在劉裕之上,這是何故?顯然不是因為劉義隆功績聲望比劉裕大。要知道,劉裕剿滅了南方所有軍閥,並且北伐滅亡南燕、姚秦二國,這才得以取代東晉,建立劉宋。劉義隆屢屢北伐勞民傷財,卻寸功未建,根本無法與劉裕相比。可見劉駿之所以改劉義隆為太祖,並非因為劉義隆功高蓋世,而是背後有着特殊的意義與政治考量。這要從劉駿即位之前説起。
劉駿是劉義隆的第三子,相比劉劭等人,他並不受劉義隆寵愛,並且非嫡非長。於是長大後劉駿被劉義隆打發到地方作為藩鎮,導致劉駿在中央極缺權勢與聲望。劉義隆議廢劉劭太子之位時,與重臣相商接替太子的人選。劉義隆想要立七皇子劉宏;江湛支持妹婿,四皇子劉鑠;徐湛之則擁護女婿,六皇子劉誕。沒一個支持三皇子劉駿,劉駿壓根不在候選之列。劉劭篡位後,劉駿並沒有立即起兵討伐劉劭,而是先向劉劭稱臣,這導致劉駿天然缺乏大義的名分。即便劉駿後來興兵討滅劉劭,也難免落下話柄。
綜上,劉駿既無出身,又無權勢聲望,卻有污點在身。所以劉駿對自身的合法性、臣下對他的認同感及皇權的穩定性,始終存在一種焦慮,生怕自己也被其他宗室或者權臣用同樣的方式手段顛覆。
因此,劉駿即位後首要任務便是營建自己的合法性、正統性,獲取臣民的認同感。所以劉駿否定劉劭統治下的一切政令,恢復元嘉之制,與劉劭呈現完全對立之象。並且大力宣傳其父劉義隆功勳,將劉義隆遷入太祖之廟,宣示自己對生父的孝心,以圖得到臣民認可。將劉義隆的廟號改為太祖,遷入太祖之廟,在禮制角度上還有一個好處,便是劉義隆一脈對於劉宋宗廟社稷來説具備了絕對的法統優勢,為宗室旁支謀朝篡位增加了難度,客觀上加強了劉宋皇權。
劉駿後來在社會中大力推行以孝治國,在他去世後,甚至連諡號都是“孝武帝”。這俱是為了自己的合法性、正統性所做出的努力。雖然孝武帝劉駿賣力經營政治、集中皇權,卻難改東晉以來皇權逐漸勢微的局面,未來的劉宋依然充斥着殘酷血腥的宮廷鬥爭。
作者:光芒。簡介:擅寫魏晉南北朝歷史,本文解讀廟號對於古代君王的心理與政治意義,分析宋文帝廟號變遷始末,呈現中古社會政治鬥爭中對“廟”與“禮”兩項工具的運用。
謝謝觀看,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説説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